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2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生》2011,(32):63
喜欢本期《初中生.作文》的同学请仔细仔细再仔细,不要错过每一篇的精彩,来参加我们的有奖竞答吧!每题均为单选,答案请直寄:(410008)湖南省长沙市蔡锷北路485号《初中生》编辑部江冬。也可以将答  相似文献   
2.
尼采和嵇康是中外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两者在思想渊源、性格、学术见解等方面多有相似相同之处,在其哲学思想之局限性方面也有相似之点。对两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对了解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阮籍骚体以外向的社会批判与内在的理性探寻为主要内容。语言、意象多承屈骚,境界、气势于《庄子》;其追索的目标具有不确定性,语言、结构纵恣迭宕,用典较多而冷僻,由此形成清逸谬悠、深隐曲婉的艺术风格。嵇康《思亲诗》代人言情而寓丧母之悲,以世俗的方式表现世俗情感,与阮籍骚体的超尘脱俗形成鲜明对照,并与既为思旧、亦为辞旧,既为悼亡、亦为悯己的向秀《思旧赋》一起,导引了西晋骚体全面世俗化的风气。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订下列二事 :一 ,正元初年阮籍因参与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一事有功 ,迁散骑常侍 ,这时他主动要求外放为东平相 ,是不愿意参加曹髦主持的政治性学术讨论 ,并远离阴谋家钟会其人 ;二 ,袁准 (孝尼 )与嵇康、阮籍相熟 ,他是一个懂得时务的理论家 ,所以与阮籍关系密切 ,而与嵇康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史伟 《华章》2011,(28)
魏晋时期,竹林名士嵇康以其毕生实践着理想人格.但实际中,嵇康对理想人格坚持的背后,时时充满了屈从现实与坚守理想,入世关怀与出世逍遥的价值困惑.嵇康的困惑,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可说浓缩了中国传统社会文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因之他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6.
停与行     
嵇康在山野草庐中打铁,陶潜在茅舍东篱旁采菊,王维在青青竹林间抚琴,陆羽在亭台轩榭里品茗……他们在享受着生命中的停驻,怡然自得,悠闲自在,安闲舒适,宁静淡泊。  相似文献   
7.
在人散后,一钩残月天如洗的静夜,在翠山脚下,抑或在银河飘落的清瀑之旁,有一座竹亭、一本书,均可一洗尘心。书,或是屈原的问天悲愤,或是嵇康的劝酒佳令,或是司马相如的上林、陈思王的洛神美赋,或是周邦彦的清平小调、辛稼轩的山河感慨,甚至是林妹妹临死前仍不免挂念的诗本子。只要是好书,是美文,均可怡情养性。  相似文献   
8.
高平陵之变结束了原来意义上的“七贤”林下之游 ,这时由嵇康、向秀、吕安三人结成的新的关系较前密切的集团可以称为“竹林后三贤”。三贤思想不尽相同 ,作风尤有差异。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嵇康、吕安被杀 ,从此向秀失图 ,被迫出仕 ,他的《思旧赋》彻底结束了文学史上的竹林时代  相似文献   
9.
声无哀乐     
魏晋玄学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论题,这便是“声无哀乐’,意谓音乐自身不包含悲哀和快乐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声无哀乐论》通过借用“秦客”和“东野主人”之间的八次辨难,彻底批判了儒家将音乐社会功能政治化、功能化的倾向,从而提出了“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的著名论断,即音乐的本体是来自外在的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不包含哀乐之情;而哀乐则是欣赏者倾听音乐时的主观感受,并非声音本身使然。嵇康虽然否定了音乐与情感的联系,但就审美欣赏而言,强调审美主体在欣赏之前必先有情感体验的重要性,阐明了审美共鸣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