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2篇
教育   213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上三十,正到一生的紧要处。倘若再遇些触及身体进而给灵魂作记号的事情,忏悔的心自然一日胜过一日,方才懂得点安身立命、利己利人的常识。我从十七岁起,曾经做过四年“教书育人”的事业,又做过几年“上面下来的”记,当年正是无畏无知,其中一件难忘的,是一位对我关爱有加的老县委书记,有一回大约对我的浅薄忍无可忍,当面训导了我几句:“小侯啊,你也是个农村娃,怎么对农村的情况如此陌生.你不能光呆在书斋里写章啊!”  相似文献   
2.
英国现代戏剧家普里斯特利的《罪恶之家》是西方忏悔体类文学作品.该剧借助伯林一家人对待自身罪恶所采取的态度展开演绎,通过对忏悔的不同态度,不仅揭示了物欲横流社会下人性的丑恶,而且展示了“忏悔”对个人及社会具有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命运》是乔典运的“天鹅绝唱”。小说以历史反思和自我忏悔为支点,回顾了作者大半生的文学跋涉之旅所遭受的磨难和付出的代价,既是前改革时期病态社会的一份绝好的临床记录,具有鲜活的原生态质感和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也是自我人格灵魂在那个荒谬的时代挣扎沉沦的一份坦诚的“自供状”,显示出清醒的忏悔意识和自觉的赎罪高度,具有极可珍视的思想意义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北大中系饯理群教授在一次笔会座谈中发言,认为20世纪以来我们犯了两个短时期内改变不了的大错误,那就是人口和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闻听此言,在灵魂震憾的同时,我私下里提出这样的命题——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确确实实应当进入反省时代了;中国教育进入全社会共同反省.审视甚或忏悔自己的时候,也就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开始!——就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李镇西。  相似文献   
5.
《伤逝》具有反讽语义结构,渭生“忏悔”姿态有可颠覆性和可谴责性,“吉兆胡同”含有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方日报》于8月7日至14日,连续推出8篇《“北边”忏悔引发的新闻》。这一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报社热线电话源源不断,网友评论热火朝天,省有关部门也高度赞扬这次报道在维护社会治安、弘扬主旋律方面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铁凝的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忏悔意识.铁凝认为女人的罪孽源于女性的人伦关系中,包括姐妹关系、两性关系和母女关系.铁凝的作品多是透过这几组人物关系展现女性的原罪之源,女性只有通过忏悔和自省才能达到自身的救赎.  相似文献   
8.
周英顺  马进 《现代语文》2011,(3):104-105
【教材和学情分析】《小狗包弟》选自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是一篇文字平实,内容感人的叙事性散文,其因小见大、以小动物反映大时代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勇气、深刻的反省忏悔意识等等,都值得学生揣摩和探究。  相似文献   
9.
唐伟 《中文自学指导》2011,(4):83-86,98
对作为文学思想家的鲁迅而言,回忆对其首先是一种永恒能动的运思指向,其次才是作为个人历史存在物的具象实体。本文细读《风筝》,指出《风筝》里的风筝不仅是某一次具体回忆的对象物件,更像是回忆本身的象喻。因此,置于《野草》总体象征框架之内的《风筝》也只能做象征性地解读:作为寻找另一个世界回忆的标志,文本中的风筝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悖论性文学象喻。鲁迅思想深度的形成,有赖于他对另一个世界回忆的不断寻找,在回忆的生成中,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深化。从精神分析角度而言,鲁迅的写作其实正是此世回忆的心理需要,即他内心的痛苦通过回忆装置以象征性的写作方式得以减轻,其全部的写作又构成他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回忆的符号象喻。  相似文献   
10.
从《伤逝》的传统理解、鲁迅的失败和绝望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鲁迅的深刻和鲁迅最吸引入的地方,在于他对失败和失败者身份深入骨髓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