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8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0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世纪的第一天,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老年天地》节目由每周播出4次改为每天播出1次,同时推出精心设计的《活到老学到老》,《天涯知音》,《老年心理漫谈》,《人生故事》等栏目,一下子吸引了广大新老听众。他们纷纷来信、来电称赞老年节目跃上了新的高度,形成了个性突出,贴近生活,深受老年朋友喜爱的对象性节目。  相似文献   
2.
徐神 《中国广播》2008,(3):77-77
《夕阳红》栏目是四川宜宾电台2007年4月30日开办的一档老年广播节目。每天7:00~7:30播出。  相似文献   
3.
周珏 《视听纵横》2004,(3):74-76
“音画”即用声音构筑的画面。作为以听为主的广播节目来说,音响资料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受众往往可以通过听引发联想,在脑海中构筑起一幅幅画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音画”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广播节目具有类似电视节目的“可视”效果。前不久,听了几期“亚广联”  相似文献   
4.
鱼利明 《广西教育》2011,(4):32-34,36
2010年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孙双金的边陲弟子,来自新疆农业大学附小的"青年名师"鱼利明,应南宁市教科所之邀来南宁作课,他那声情并茂的引读、深厚的古文素养和那言意兼得、师生情感和谐共鸣的教学境界,深深打动了广大听课教师的心,而接下来品析其教学特点的过程,更让一线教师们受益匪浅。本刊择录其中精粹,供大家鉴赏。  相似文献   
5.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客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知音》与当代美国的接受美学虽然所处时代、国度不同,却有着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将这两种异质的文学理论进行一番博弈,让其“各抒己见”,在互论互证中求同存异,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丰厚底蕴进行挖掘、研究和阐发.通过对两者背景渊源的深入探析,说明在现代化的文学研究进程中两者的理论观点相辅相成,使这些概念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化视角转型后的当代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灵魂的颜色     
我国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探源 ,虽幽必显”。这段话不仅揭示了“情感”在创作时的重要作用 ,而且道出了欣赏者也应“披文入情”探求文章主旨的真谛。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探源”发现真善美呢 ?笔者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偶有所得。对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 ,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已经有些距离了 ,在加上没有什么生活经验 ,很难体会到艾青那种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之情。我抓住了文章结尾部分的一句…  相似文献   
8.
巨东涛 《现代语文》2006,(11):122-123
先看几则高考题的例子:例1(02年全卷)阅读题《话说知音》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己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一部分。根据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该题的参考答案第一点是原第一.圾首句前半部分和末句的几乎原旬组合,第二点本自于原第三段首原句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文艺接受思想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南子>的接受思想与它前代的接受论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淮南子>演化着新变.其理论创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知音有关的接受话题经它的阐发愈来愈显出独有的价值;二是对接受者的差异性问题颇有见解,并对差异性呈何种发展态势与建构形式用例证作了有开拓意义的解说.  相似文献   
10.
著名科学家彭加勒认为,数学发现的本质就在于作出正确的选择,而选择能力决定于直觉.科学家如此重视直觉选择,足以说明选择能力是良好数学素质的重要标志.数学解题虽不像发明创造那样惊心动魄,但它也到处充满着直觉选择:问题的提出和发现、突破口的产生、解题方案的拟定等都期盼着凭直觉而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