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打开在日华人乒乓球俱乐部的网页http://www.jpcomm—hotline.co,jp,浏览“会员情报”,在以“女王”为首之下,教授、刘备、唐伯虎、秋香……富有个性的姓名和自我介绍透过幽默诙谐,流露出对乒乓球的喜爱。这位国色天香的“女王”其实就是来自北京的原中国国家队队员李隽。  相似文献   
2.
李宇星 《体育科研》2006,27(3):79-81
为了使国球的长盛不衰,掌握大球的基本规律,笔者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观察统计、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并通过对他们在大小球时代录像统计中的发球进行对比分析,为乒乓球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对比实验法 ,对强化横拍两面攻选手侧身攻技术的优越性作了追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强化横拍两面攻选手侧身攻技术能明显提高脚步移动频率、步法移动到位率和侧身攻成功率 ,有助于改变比赛节奏 ,摆脱对手攻中路的威胁 ,增加正手控球范围及技战术变化 ,提高比赛成绩。这种技术是横拍两面攻选手比赛成绩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等方法,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世界优秀直、横拍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进行三段评估指标对比分析,揭示直拍、横拍的技战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横拍打法是男子乒坛的主流打法,在乒乓球发展中起着重要地位。以全台反手为主的张继科和以强大正手为主的马龙是优秀的男子乒乓球横拍打法代表。在第52届世乒赛团体比赛中,张继科输给了同为横拍打法的欧洲选手奥恰洛夫,而马龙战胜了奥恰洛夫。通过对这两场比赛的技战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总结张继科和马龙技战术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建议,为横拍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和提高横拍打法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晨策Wang Chence 18岁|白羊座丨陕西队右手横拍削球我的兵器底板:红双喜08正手:狂飚3反手:TSP爱放高球的削球小将小时候的王晨策抵抗力较差,隔三差五就要往医院跑。妈妈便考虑让小晨策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2009年陕西省乒乓球队重组,6岁的王晨策也在这一年拿起了球拍,开始在陕西省队下属的乒乓球基地练球。  相似文献   
7.
范姝涵     
17岁│狮子座│湖北队右手横拍两面反胶我的兵器底板:W968狂飚龙5正手:狂隧3反手:蝴蝶05爸爸是我的启蒙教练小时候,范姝涵的抵抗力比较差,因为感冒三天两头往医院跑。父母为了让小姝涵增强体质,便让她拿起了球拍,作为乒乓球爱好者的父亲成为了她的启蒙教练。  相似文献   
8.
对4名现役优秀女子横拍反手生胶打法运动员接发球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的比例高达93.2%~100%,其命中率高达82.9%~98.0%,但其直接得失分率都很低,分别为0~7.3%和2.0%~17.1%.在处理台内球的技术应用中,弹击技术的使用率均为零,接发球落点位置50%以上都在对方反手位,落点在对方正手位的比例均为零.因此,这几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使用率高,侧身正手接发球使用率却很低.反手接发球失误少,但很难直接得分.  相似文献   
9.
运用录像观察、三段分析等方法,比较欧亚优秀横拍弧圈类运动员在发抢段、接抢段、相持段的实力水平和技、战术运用特征.结果表明:欧亚横拍弧圈类打法运动员在技术、战术运用各有优势.欧洲选手要在技术结构和组合、击球质量、相持转换能力、转换主动性方面加强训练;亚洲选手要加强反攻能力、击球稳健性、被动状态中主动进攻意识.  相似文献   
10.
逄伟 《乒乓世界》2001,(11):26-27
7、场外的指导 孔令辉进入国家队以后,身为教练员的爸爸,仍然充当着孔令辉的“场外指导”。孔令辉每星期都要把自己的技术、思想的有关情形,详详细细地写信告诉爸爸;爸爸则在回信中对他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想到的一些该注意的事项,细致入微地解答一番。日久天长,通信成了父子俩最为习惯的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