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海市区沿沪青平公路西行,一路碧草连天,湖光粼粼,移步换景之间便来到上海西郊著名的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青浦.置身于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很难想象在半个世纪前,这里曾是全国10个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县)之一.  相似文献   
2.
善意的谎言     
杜佳怡 《中文自修》2009,(11):I0001-I0001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有幸去了苏州白马涧。 进得园内,第一反应便是“绿”,或莺啼柳绿,或溪水潺潺,移步换景,眼中尽是一片绿色。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家乡     
审题指南针:1.抓住景物的特点。可以通过观察和想象,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介绍景物的形状、特点,也可以写写景物在四季中的变化,抓住特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采用移步换景的介绍方法,还可以按照季节顺序、时间顺序来介绍。3.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可以再次概括一下这一景物的特点,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精彩段落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ílng)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相似文献   
5.
6.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2):132-134
中国画的表现,有它的民族传统特点,在透视表现上,中国画有自己的特殊处理方法,它既遵循透视上的基本法则与规律,又不拘泥于一般法则与规律.就是说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打破焦点透视的视域范围去摄取景物,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这就是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去看,散点透视在摆脱科学的理性束缚后,反而有更独特的艺术空间表现力,并留出更多的意境空间供画家、读者去游览.这正是东方绘画的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7.
刘志勇 《阅读与鉴赏》2008,(1):50-50,49
教学《小石潭记》,按照教学流程。学生在移步换景、特写镜头和形象比喻中感受到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静、优美的自然原始风貌,尔后学生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由“心乐之”到“俏怆幽邃”,一乐一忧。我给学生讲明,柳宗元当时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了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尽管有快乐。  相似文献   
8.
漏窗是苏州园林建筑的点睛之笔,又称漏花窗、花窗。漏窗本身是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从不同的漏窗望一望园中,能感受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艺术美。以苏州著名的沧浪亭为例,其漏窗就有一百零八扇。图案花纹精巧、变幻多端、无一雷同,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9.
《教师》2019,(4):F0004-F0004
冬日的暖阳,透过明净的玻璃窗照在一堆厚厚的绘本上。翻开那一页页绘本周记,迎面向我们走来的是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唐吉联小学的朱红雁校长。学校建校六年来,朱校长和他的行政团队坚持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着学校与师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从教学楼的动工到恒雅书院、科学素养空间、灯光足球场、多功能报告厅的一一落成,学校里移步换景,每处都有故事、每处都是文化。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和平 《湖南教育》2001,(16):27-27
讲读结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感知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为此,教师要对学生地位有明确的认识: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阅读的主体。教学中,教师精讲关键部位,突破一点,以点带面,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去读,让文章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如教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只要在精讲“移步换景”时,点破作者在雨中登临的“独得之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