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9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高粱家族》的人物形象,作为普通的中国农民,他们既没有崇高的理想,也非代表任何的政治色彩,政治理念、政治背景或某种道德规范,但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不同寻常的行为,尽管经历、性格各不相同,然而共同具有的自由独立不羁的品格和浓重的反叛意识、反抗精神及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蓬勃的原始生命力、顽强的生存意识、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部《红高粱》让许多外国人误以为中国家庭多是三妻四妾,一部《卧虎藏龙》又让他们误以为在中国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位就是武林高手.当“非主流”占据了西方关注中国的“主渠道”时,“主流”就沦落为跑堂的“小二”.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和遮蔽,具体为葛浩文在英译《红高粱家族》中按照自己的翻译思想、翻译目的及审美意识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译者主体性包含了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译者只有在尊重翻译活动中的客体及其特性的前提下,能动地发挥译者主体性才是翻译出理想译文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莫言在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中,大量使用了超常规的色彩词即前景化语言词。作为中国走出去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成功传播离不开译者葛浩文的功劳。本文以《红高粱家族》中的超常规色彩词搭配为例,探索译者翻译前景化语言所采用的策略,以期指导今后的前景化语言翻译。  相似文献   
5.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表现为美与丑、高雅与粗俗的掺和与对立。他抹平了崇高与卑鄙、高雅与下作、美丽与丑陋间的界限,将畸形掺入优雅,兽性结合进灵智,肉体赋予灵魂。许多作家、评论家对他都不赞成,屎、尿、尸体等一般被认为不宜写入文学作品,他却大写特写。其实,莫言有自己的美学追求,在莫言笔下,审丑已经成为挖掘和展示民族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以敏锐的艺术感觉痛快淋漓地描绘丑陋、肮脏与邪恶,并通过艺术途径化丑为美。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其成名作之一。它虽然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本文旨在通过细读《红高粱》及其相关文本,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及“红高粱”意象,解读自由、正义、叛逆、忠诚善良、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红高粱精神。  相似文献   
7.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不仅获得了国内文坛主流作家的崇高地位,也赢得了国际文坛重要作家的充分认同。在葛浩文已译介的20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近50部作品中,莫言的小说翻译最多。《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标识性小说,其英文版充分表征了葛浩文以"直译式意译"或"异化式归化"为原则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8.
自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莫言的作品。而作为莫言最广为流传的一本小说,《红高粱家族》被译成多种语言,其译本也成为如今翻译研究的最佳素材。本文旨在对英译本《红高粱家族》中译者葛浩文所展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通过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从选择与适应这两个方面对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几个主要因素。借助本次研究,作者希望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翻译过程和进行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但是其文化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对生死观的理解上是不尽相同的。通过比较电影《红高粱》和《挪威的森林》,分析了中国理性、实用的生死观与日本"惜生崇死"的生死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张云孟 《教师》2011,(20):127-128
从1987年独立执导处女作《红高粱》到2010年所谓"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改其张扬、恢弘、大气、艳丽的制作风格,转向凄伤秀丽甚至禁欲的格调。这一转变显示出张艺谋生命意识的变化也是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意识和电影符号。本文试从《红高粱》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影片的爱情观、生命观以及影片拍摄的色彩取向等方面分析这一转变中蕴含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