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6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狂儒辜鸿铭     
《青年教师》2007,(9):60-61
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1856年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先祖约于清康熙初年移居台湾鹿港,后又于乾隆初年以劳工移民马来西亚。其父辜紫云供职于牛汝莪橡胶园,勤劳刻苦,忠厚诚实,深得英国牧师布朗的信任,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的大学者,他在国外声名显赫与在国内的落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跟他的立足点,阐述方式有关,他是以西方视角来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他对中国儒家学说的信仰和宣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执着,使他更像一个理想主义者而非一直以为的守旧主义者。对他的认识有待学术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如何对我国经典进行传播并且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成了我国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我国优秀文化作品进行翻译并传播成了建构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式。辜鸿铭作为翻译天才对于儒家经典的翻译受到了欧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建立做出了重要建设。本文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角度,通过对辜鸿铭儒家经典翻译进行分析,对经典翻译与文化自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辜鸿铭被聘     
1913年,袁世凯向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六国银行团搞“善后大借款”。六国银行请辜鸿铭做翻译,辜鸿铭狮子大开口,要六千银元。银行团考虑到他是难得的语言天才,只好答应他.  相似文献   
5.
王海燕 《教师》2008,(10):43-44
本文以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揭示出辜鸿铭翻译儒经时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从理论上证明其译作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53):93-94
林语堂和辜鸿铭同以英文著述和汉语文化典籍翻译著称。本文以归化和异化理论在语篇和遣词两个层面分析林语堂与辜鸿铭英文著述及英译作品中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处理方式。两相比较,林氏作品的更倾向语篇归化-词语异化,而辜氏作品则更倾向语篇-词语归化。他们在译作上对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处理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对目前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涉及的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英译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辜鸿铭的汉译英诗的经典之作《痴汉骑马歌》,分析了辜鸿铭在汉译西方诗歌中的归化翻译,从而揭示了归化策略是译者对读者关照的体现,同时也发现辜鸿铭在英译儒经中的翻译原则同样也存在于辜鸿铭汉译英诗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8.
闲来读史,发现大师也有“不讲信用”的时候。 段祺瑞当权时,颁布了新的国会选举法,其中有一部分参议员必须由中央通儒院票选。凡国立大学教授,或者是在国外大学得过学位的,都有选举权。于是,像辜鸿铭这样著名的北大教授就成了香饽饽。有位留学生小政客到辜鸿铭家里买票,辜鸿铭毫不客气,开价五百大元。当时的市价是二百五.小政客只肯加到三百。辜鸿铭优惠一点,降至四百.少一毛钱不行。小政客还想讨价还价,老先生大叫一声.让他滚蛋。到了选举的前一天,辜鸿铭果然收到四百大洋和选举入场证,来人还叮嘱他明天务必到场。  相似文献   
9.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10.
辜鸿铭《论语》英译中采取了一定的简化手法,力争使读者在阅读中国典籍时能够避免因为源语隔阂而交流困难,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辜氏简化源语中他者因素的策略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但这也有其相对的局限性。求同存异,当下的典籍英译中应采取杂合策略才能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