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正>牛筱茗于1985年大学毕业,曾任大学教师,宁波北仑区建设培训中心的负责人。2001年调入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培训中心,先后担任教育培训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科科长等。在三尺讲台,她勤奋敬业、默默奉献近三十个春秋,为教育事业尤其是建设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教育不能没有爱",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哲理名言。牛筱茗同志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无限的爱。她爱事业,长期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大学当教师时,她是一名  相似文献   
2.
张爱民 《辽宁教育》2013,(2X):62-62
<正>感恩是爱的延续,教育是爱的教育,陶行之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会做人之根本在于学会感恩。在南开小学,"以爱育爱,学会感恩"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品德根基。在此浅述我校的具体做法:一、以爱育爱,树荣辱观,打造感恩教育文化近年来,我们一直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和感恩教育,通过燃起孩子心中的感恩之火,引导学生从感受最近的身  相似文献   
3.
评优评先在教育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黄晓春老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刊发此文,就是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就教材教教材、教学依赖"教师教学用书"或直接使用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设计等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科学课堂教学,没有挖掘出教材的真正内涵,更没有体现科学课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应有功能。因此,科学教师必须认真研读科学教材、读懂教材,读出教材的探究味,挖掘出教材的思维因素,重组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一生非常重视美育,并在实践中研究美育方针,创新美育方法,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美育道路,形成了丰富的美育思想。本文在梳理陶行之美育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了陶行之美育思想对当前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大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中考和高考的失利者,是被"忽略"的对象,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出现了自卑、胆怯、消极、脆弱、偏激、孤僻等问题行为。班主任是学校任命或委派并全面负责组织、教育、管理班级学生的主任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帮助学生从这些不良心理的阴影中走出来,除了要求班主任具备很强的责任感和爱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需要、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引  相似文献   
7.
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教育。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是第一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师专业化水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完善制度,搭建平台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  相似文献   
8.
正班主仼工作的繁重,让很多老师把工作的基点设立在只要能"镇住"学生,让其在校期间"老老实实、不出乱子"就行了,所以平时的工作主要是依据上面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开学始初就利用班会给学生宣读这个条例、那个规章、这个不准、那个不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发现,学生根本"镇"不住,反而逆反心理严重,你说什么不可以做他偏那么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较,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引起同伴的注意"、"标示自己的意志"占据了他们的意识主流,这就是为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一生非常重视美育,并在实践中研究美育方针,创新美育方法,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美育道路,形成了丰富的美育思想.本文在梳理陶行之美育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了陶行之美育思想对当前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大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影响,同一学习阶段的学生存在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良莠不齐的现象。班级中深受同学鄙视的"后进生"或基础差、或努力但学法不得当,以致成绩比同学差。在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准则下,"后进生"被冠以"差生"之名,遭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