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雷霖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0):64-66
晚清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被打破,西方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等大量进入中国,冲击着人们已有的观念知识结构,从而在近现代社会逐渐形成对西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念的普遍信仰与广泛接受的科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诗歌创作,这种影响在黄遵宪身上表现得最明显,其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宇宙观和进化论、世界大同等思想是当时维新...  相似文献   
2.
在民国史料中,真实可靠程度以档案史料为最。研究者广泛运用档案史料,其间也产生一些不尽合理的利用倾向。本文以运用民国档案时常见的三种不合理倾向为对象,探索问题歧异之所在,并注意档案史料与考据、校勘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李怡于2009年提出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在命名方面,“民国机制”实际指的是民国文学机制,它所作用的对象依旧是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未能跳出“现代”意义的内涵。同时,研讨还包括“民国机制”划分边界的依据和时空影响。李怡把酝酿“民国机制”的时间定在1912年清王朝覆灭后,依旧未能跳出以“国体和政体”作为文学史划分依据的桎梏。虽然中华民国曾作为一个政权符号存在,但“民国机制”并未能在当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李怡并没有对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标准作出一个完整的解析,所以学界对民国机制“能包容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这个命题仍需质疑并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4.
从李景汉和当时其他学者的调查入手,考察华北地区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增长类型,从而引出对人地关系的探讨,并且以后者为重点。同时,从人地关系的分析中,还可以得知农民并非是一个愚昧、落后的群体,他们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安排都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在他们的生活中潜藏着一种朴素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依国际惯例,侨民在母国并无单独的代议权;而华侨则不同,他们在中国享有代议权。民国成立后,华侨积极争取代议权,以当时的临时参议院为中心,在议员间展开了华侨代议权问题的讨论。在华侨联合会的努力下,华侨代议权问题终得到解决。华侨代议权的获得促进了中国政府与海外华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法中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也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报章应守规则》属于越权所立之法,法律规则也不完备。《报馆暂行条规》没有规定法律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之间缺少一一对应关系,不符合法应明确、肯定的要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法律规范。《大清报律》《钦定报律》是符合立法主体和立法程序的法律,《民国暂行报律》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越权所立之法,《报纸条例》《修正报纸条例》《出版法》是不符合行政立法程序的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7.
“临时国民会议”和解方案一经提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便识破了袁世凯独揽政治重建权的真实意图,灵活又不失原则地坚持基于自身召集“临时国民会议”,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共和代议制度。在考辨史实基础上,本文纠正了在近代史学界长期盛行的两个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贵州教育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由于政治动荡、经济落后,民国时期贵州教育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共同演进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国时期贵州教育发展的起伏性和滞后性,不仅是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深刻体现,也是制约贵州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9.
This tropological analysis of “On the Equality of the Sexes” (1790) argues that Judith Sargent Murray deployed a series of ironic reversals, including an example of Kenneth Burke's “dialectical” irony, to make her famous case for women's capacity to reason. As such, the article elucidates this trope's peculiar rhetorical potential within the context of eighteenth-century debates on female education and investigates how it can func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romantic irony. Significantly, Murray deployed romantic irony in order to question her era's commonplace ideas about women's intellectual capacities and conventional female education. She then employed dialectical irony in order to sidestep relativism, playing off and departing from the expanded field of possibilities that romantic irony opened up. In so doing, she cast doubt upon commonly held doubts themselves, questioning the subversiveness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learned ladies. Through this series of ironic turns, readers were invited to change their previous beliefs and then presented with a clear means of moving forward—thereby opening a path for elite European American girls to be educated in traditionally masculine domains.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