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社会的需要,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德育的核心。高校直接培养社会建设所需人才,更应加强“做人”教育。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教人学会做人的活动,德育课堂渗透做人教育,做人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德育课堂应该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开始,以学讲礼仪、规范言行为内容,以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为信念,以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崇尚科学为要求,让学生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3.
能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执政党能否保持先进性的一个基本标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党的神圣使命,永葆先进性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领导干部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在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保持先进性;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为群众服务中保持先进性;积极建立健全为群众服务的长效机制,在转变作风中保持先进性;进一步改进下基层工作的方法,在真心贴近群众、扎实深入群众中保持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薛宝钗交际特点的分析,探讨最高尚和最卑微之间的生活常态中的人际关系。薛宝钗的交际艺术特点是宽以待人;善解人意;行为得体,善于自控;显示其存在又不抢风头,长于防卫又不过当;化解嫌隙,不落是非。  相似文献   
5.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相似文献   
6.
古代罗马的骑士起源于王政时期的骑兵。随着其经济力量的日益增长,骑士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表现得非常活跃,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书院名师大儒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讲学论道,身体力行,举贤纳士,尊师继学,有教无类,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的繁荣昌盛,维系和提升了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道德与文明水准。抚今思昔,以其为鉴,反求诸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之为人,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边思考边做人的交互过程。能不能正确思考尤其是像马克思那样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当务之急,把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魏禧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学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一道站在时代的前列,在对宋明理学、封建专制的批判过程中,阐发了其体现时代特征的伦理思想。本文主要论述了其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及其事功主义的价值观和体现时代特色的道德修养论。  相似文献   
10.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是大学文学教授尝试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验报告。它指出当今语文教育存在遮蔽人文精神、遮蔽创造力、遮蔽能力、遮蔽文本、遮蔽母语等"五蔽"现象,提出了用现代民主与科学精神来进行"去蔽"和"立人"的观点。实践中,他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共同研读鲁迅,领会鲁迅精神,"与鲁迅相遇",为大中学现代文学教学特别是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