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542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86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诗人林徽因是一个被非诗的言说遮蔽了的模糊形象,但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真实历史中,她却是一个极具个人特点的现代女性诗人。在较为狭窄的个人生活空间里,她的诗歌在取材上表现出了在基本单一中却相对多样的特点,在艺术上则较为注意通过理性沉思和一些技巧方法对情感进行控制,于充分的主体加工中深化诗歌的审美内涵。依据诗人的才情,她本来极有可能超越自己而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诗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她身上种种的可能和潜力最后并没有演化成一种具体的事实。其诗的写作较多典雅规范的古典意味,个人性的创造则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明代董其昌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以禅入画,诗、书、画结合以及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问题多年来一直是高师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实践证明,在教育学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前言课的教学;只有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向学生讲清楚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和“课程目标是什么?”这四方面的问题,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艰涩的古汉语文法和线性的内容呈现方式是普通读者从史籍原文获取所需信息的两大障碍。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实现史书知识重组与形式再造,即支持从时间、人物、地点等多个维度出发获取史书中的知识,并以图结构的方式呈现所返回的结构化知识以及对应的史书原文,从而在降低相关信息的获取与理解难度的同时,拉近读者与史籍原文的距离。然而,目前基于史书原文获取结构化知识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自动化程度较低,且多在可视化呈现上与史书原文相割裂。因此,本研究提出并实现了史书多维知识重组与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包括史书多维知识建模、基于古籍智能处理技术的史书多维知识库自动构建与多维知识可视化三部分。最终将该系统应用于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实现了其以人物、时间、地点、社会集团、职官等不同维度为中心的自动重组与可视化。  相似文献   
5.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是当今世界上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就是要"历史的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而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我,雪豹……——献给乔治.夏勒》就深刻的体现了他浓厚的生态意识,具有超越时代的历史意义。文章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让诗人强烈的世界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直观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让诗中对生态意识的思考和生态理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7.
艺术设计的诞生是工业社会下生产的产品、人的生活用品的诗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宋词流派的划分问题是词学界长期论争而至今未尚圆满解决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自从明代提出婉约、豪放之分后,不同的说法纷纷出现。宋词流派研究总的趋势是走向精细化.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可能不会出现定于一尊之论。  相似文献   
9.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被誉为一部“破天荒”的“创格”作品。它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一种“象喻”的特征,大量运用“转喻”和“隐喻”,既表现了艺术思维的具象性,也表现出作者对理趣与观念的钟情。同时,废名的比喻还兼有一种叙事功能。论文正是力图从语言的层面具体揭示《桥》的诗性特征的生成,并试图提供一种解读文本的微观诗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interview, conducted via email during August 2016, Dr. Arlene G. Taylor discusses her career as a cataloger, professor of 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and her work in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Topics include her early cataloging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 changes in both cataloging practice and the teaching of cataloging, subject analysis, and “aboutness” as compared with form/genre access,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uture of MLIS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