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1898至1918二十年,是现代曙光孕育的年代,是太阳喷薄欲出前躁动的年代。这二十年间政治体制与思想文化观念的诸种变革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现代知识分子的起源萌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意义无论做怎样高的评价恐怕都不过分。无怪乎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和春秋时代相比的年代是这二十年。到目前为止对这段历史人物、思想文化及学术思潮等层面的研究论著及文章不可谓不多。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经验。自然也留下了经验教训和必须超越的新课题。鉴于此,杨洪承教授的新著《废墟上的精灵: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的理路(1898-1918)》(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废墟上的精灵》)在现代知识分子的孕育萌生、思想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理路等方面实现了新的开拓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项杰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3):1-2,12
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前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国外爆发了十月革命,这三大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层面上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了促进作用,三者之间本身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三者的关系并分析对中共建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和历史作用的讨论中,如何看待当时反对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斗争,无疑是争论的重要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五四反儒学”作为支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反映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情况,此种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关系的误读根源于传统与现代二元割裂的思维模式。究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政治层面的批判主要因孔教运动而起,其实质是反对借宗教之名来行帝制之实;伦理层面的反思主要指向以三纲为核心的礼教制度,并未攻击“仁”“义”等儒家形而上学价值;学术领域的“整理国故”更非对儒学的全盘清除,实为对儒家文化正本清源的价值重估。重新审视和还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关系,发现两者在历史情境、儒学转型、现实意义等领域具有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应当在会通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一方面用五四的革新精神促进儒学的创造和更新,一方面在广义儒学的视野下将五四精神纳入其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真正融通。  相似文献   
6.
新诗诞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见证和记载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并且以其丰富的诗情、多彩的诗意,不断产生着独具特色的魅力。新诗传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手法,借鉴了外国抒情诗的特点,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现现实的生活和人们的情感。新诗跟读者已经没有什么时空的距离,应该说阅读理解上也没有多少隔阂。  相似文献   
7.
“个性解放”的口号由胡适等五四先贤们提出来,但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由于内忧外患等原因而被放置一旁。这是我们这个国家尚未完成的历史使命,这个补课的任务不完成,我们的文明就是先天不足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之辨讲传统文化,主要是为了说明文化继承的意义,支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观点。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概念,大体有这样三个着眼点。其一,讲传统文化的表现,是面面观,不是全面观;是表现,不是定义。对教材所提供的相关内  相似文献   
9.
罗映纯 《编辑之友》2011,(6):105-108
新闻专业主义近十年来在学界与业界引发了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它在近现代新闻业中已有萌芽。只不过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没有成为我国报刊和报刊思想的主流。在新闻专业主义重新被探讨的今天,重回历史现场,探寻它在我国的萌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专业"  相似文献   
10.
韦韬 《出版史料》2011,(4):90-91
为纪念茅盾先生逝世三十周年,茅盾故乡桐乡市政协文史委、桐乡市档案局(馆)编辑出版《茅盾墨迹》一书。本文是茅盾公子韦韬先生为该书写的序,本刊转载时用了现在的标题。谨向作者和《茅盾墨迹》编者表示真诚的谢意。——编者父亲茅盾,以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名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达十五年之久。他勤于著述,始终保持着使用毛笔书写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