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篇
教育   8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锦瑛 《收藏》2006,(9):102-103
在10年“文革”史上,“上海人民公社”是一个短命的临时权力机构,仪仅存活了18天。笔者专题收藏了一些与“上海人民公社”相关的纪念章、老报刊、美术摄影作品、文献资料等,从中可以窥见这个“文革”怪胎的只鳞片爪。  相似文献   
2.
周会会 《浙江档案》2007,(11):53-55
鸡毛换糖,相当于北方的货郎担行业,特指义乌农民利用每年的农闲季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用本地盛产的红糖熬制成糖粒或生姜糖粒,去外地走村串巷,换取禽毛兽骨(主要用作种田肥料),博取微利,  相似文献   
3.
受50年代中期我国选择的超前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制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机制,必然是排斥市场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下的农村经济是由三个支柱支撑的,一是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二是国家垄断性的统购统销;三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大跃进运动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变革生活方式、解放农村妇女的一次大胆尝试,但它并没有真正改变农村父系制、父权制、从夫居的家庭结构模式。企图解散家庭的大搬家运动在湘北塘村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历史,一间一户延续了一家一户对男性户主的彰显,流行于村庄的非官方姓名,更是承继着父系制、从夫姓的传统脉络。大跃进时期农村父权制家庭结构的延续,使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未能如一般想象的那样在农村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后,村庄的秩序长期处于动荡中,干群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中央政权为新制度下的干群矛盾所困,采用了种种解决干部问题的办法,甚至发动了"四清"运动对基层干部进行整肃和撤换.本文认为,无论是党和政府当年的努力还是学者们今天对此问题的反思都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人民公社制度下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能力的非均衡发展造成的,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对于解决当今村民自治制度下的村庄精英和民众的矛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中国革命成功的起点是土改,让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从而天下归心,中国改革成功的起点则是分田到户,对人民公社运动拔乱反正,把土地的部分产权归还给农民,而现在,我们显然是已经到了启第三次土地革命“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时候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男生宿舍     
虽说女生宿舍对男生来说充满了神秘感,但男生宿舍同样是女生们夜晚卧谈会的一大谈资。女生们可以猜测到。那一定是个球鞋横飞的地方,也一定能够猜测到那里充斥着经过各种异味的混合“酿制”出的怪味,当然也能猜测得出那里像人民公社一样.实行完完全全的“公有化”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是我国第一个与国外建立友好关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首都北京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它是中共北京市委根据刘少奇同志1958年7月1日视察石钢(今首钢)后,提出建立工农结合的经济组织问题进行的试验典型。  相似文献   
9.
江苏 《上海集邮》2005,(5):40-43
“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在全国范国内“大串联”,成千上万的串联涌向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当时韶山作为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人民公社,仅设有一个邮电支局。人们出于对毛泽东的敬祟,纷纷在邮电支局盖邮戳、寄信件、发电报,以表示到达韶山的激动。不但大量的邮电业务使这一支局的设施和人员应接不暇,而且似乎仅有“韶山”字样的邮戳已难以满足人们对毛泽东故乡的深情厚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中不少人堪称调查研究的专家与典范.翻开《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陈云文选》等,可看到大量有关调查研究的论述、文章.在新闻界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今天,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有关教导,重新研读原著,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感悟与启迪.本刊从第10期起将连续刊发一些革命前辈的调研报告,并配发相关简短专家评介.以此作为本刊参与深入"走转改",努力见成效活动的一个建议与举措.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原汁原味中体会怎样走基层、接地气.《青浦农村调查》选自《陈云文选一九五六——一九八五年》,是一九六一年八月八日陈云同志写给邓小平同志的一封信和所附的三个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