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为近代学术宗师,其研究方法曰二重证据法,所作《古史新证》云: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相似文献   
2.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唐。书院不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民间人士自发创造的学校教育模式,书院的名称也因此极不固定,"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存在着互用、通用的情况。徐梓先生在《元代书院研究》中认为唐代的东佳书堂已有书院之实,但尚无书院之名,从而否定了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从"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名称的互用、通用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兴化书堂、书院发展的轨迹,揭示了书堂、书院与兴化文化的关系,指出书堂是唐、宋时期兴化文化生长的摇篮,而书院则是推动明、清时兴化文化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先介绍了蒋氏传书堂的历史背景,次叙述了传书堂传至蒋汝藻后,蒋汝藻倾其所有,广泛收集其祖先遗籍,使传书堂渐渐地走向辉煌的过程,最后交待了因战争等原因使传书堂由鼎盛时期而走向衰亡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权瑚 《教育史研究》2003,(4):59-61,68
书堂是韩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乡村民众最基本的教育机关。到了近代,“书堂”一方面维持了民间教育、民族教育及以儒家经典著作与诗赋为中心的教育;另一方面为未能上新式学校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书堂”是韩国教育史上的最后一个旧式教育机关,它的消亡宣告了旧式教育的落幕。著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了解韩国教育史的一些情况,并为从事教育史研究工作的中国朋友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作《江州濂溪书堂记》,赞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将其当作有宋匡扶孔孟"道统"第一人,并把"濂溪书堂"看作此千载不传"道统"之教育载体。因此,"濂溪之学"的说法自然为后人所接受。但作为首位理学家书院讲学象征的"书堂",其具体的相关事迹却一直未被系统发掘和整理,以至于后世学者间或有疑。本文将对此作些初步的、尽可能全面的整理与考证,以期进一步明晰濂溪书堂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参考》2006,(10):I0004-I0004
澧县一中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学府,其前身为南宋宝庆二年(1226)兴建的范文正公读书堂,后读书堂曾演变为文正书院、溪东书院、澧阳书院。清代陶澍执澧阳书院讲席时诗云:古波盈盈石子黑,犹作砚池风雨色,八百年来迹不湮,小范老子曾洗墨。1902年,澧阳书院根据朝廷诏令改为澧州官立中学堂,成为我国较早的新式学校。八百年薪火相传,澧县一中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传统:崇尚忧国忧民,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经世致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崇尚勤奋刻苦,培养有进取精神的人。这里曾经走出了辛亥革命领导人蒋翊武,红军将领游端轩,中科院院士沈绪榜、…  相似文献   
8.
九华山在上世纪中叶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首极为珍贵的李白逸诗《唐李太白宿寺.五言古风》。文章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及田野调查证明:李白的《宿寺》之"寺"即是九华山之无相寺。  相似文献   
9.
勤奋好学     
古训朗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古训释义如果我们小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什么本领都没有,只能自己一个人伤心了!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就要勤奋地、刻苦地学习。一个人在学习上得到成功在于勤奋;如果贪玩就会荒废。一个人的修养  相似文献   
10.
阙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