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与佛教有关的山,理应有佛教于此山开创、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真实记载.对于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这种"历史真实记载",最早而又极其珍贵的文献乃费冠卿的《九华山化成寺记》.随着九华山资源的全面开发,费冠卿的这篇文献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必将会得到"与时俱进"般的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代王琦整理、笺注的《李太白全集》,是学界公认的李白作品的最佳注本。对比杜甫作品的最佳注本——《杜诗详注》,发现此书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内注解意"之精和"外注释古"之当;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贪多炫博,芜杂繁琐,该注未注等。  相似文献   

3.
李白《塞下曲六首》等诗所纪时事,与开元九年(721)发生于唐王朝西北边塞的平叛胡战役不仅在时令、地域、大致经过与结局等方面完全吻合,而且李白本人还直接从军参加了这次平叛战役。所考诸诗皆为此次平叛战役的艺术反映。研究李白从军远征以及诗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揭开此千古谜案,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世人全面地认识李白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2):1-5,17
王季文乃晚唐时期赋有传奇色彩人物。他苦攻儒学,获取了进士功名并授于朝官;却寻弃官归隐于九华山,践行道仙"异人"点拨的修身之径;可临终,又将自己的宅室舍给佛门为寺。他终生与九华相陪产生的特殊情感,进而迸发出的《九华山谣》,字里行间亦蕴藏着儒、释、道和谐相融的意韵。钩沉王季文人生道路和对《九华山谣》进行研究,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西山翠萝寺是舟山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座寺院。文章从宋元时期(洪武海禁之前)昌国县四乡分界入手,考证出海西山的具体位置为今岱山岛西部,再从现今岱山岛的形成历史考证出"海西山"是岱山本岛茶前山至宫后山一线山脉及沿岸平地滩涂形成的岛屿,改写了明清及现当代舟山历史地理上一直将岱山全岛整体作为蓬莱乡属地的错误。以南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所记翠萝寺所处地理位置在岱山作为应证,解决了宋朝岱山镇(市)的区域不包括岱山西面岛屿的问题。在翠萝寺所处岛屿海西山问题解决之后,文章从历代地方志史料中确定现今的资福寺遗址就是翠萝寺,并就翠萝寺遗址被错认为创于五代后晋天福八年的北界村(嵊泗列岛)的资福寺这个张冠李戴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雅》开篇由五首诗组成,《伐木》与《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共同构成一个阐述君臣之礼、兄弟之情、朋友之义的人伦价值系统.结合历代《诗》说,考证"诸父""诸舅"等词出现的历史规律,认为《伐木》的创作时间最早不过西周晚期;进而辨析"许许""八簋""酤"等词,确定《伐木》乃"天子燕朋友故旧"之诗.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崇祯版、乾隆版、光绪版《九华山志》为主要文献,参考陈岩《九华诗集》原注、陈蔚《九华纪胜》等资料,考察与整理九华山唐宋时期二十余位高僧的历史记录,略显唐宋时期九华山之高僧及其活动状况。  相似文献   

8.
踏歌之俗由来久矣.在唐代,踏歌风俗较前代更为流行.唐代踏歌承担着庆典、娱乐、祭祀、祝寿、送行等重要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李白《赠汪伦》为唐人送别名篇,现今学界对汪伦为李白踏歌送行情境说法纷纭不一,汪伦为农人或县令的身份也备受争议.结合李白原诗与现有材料分析,汪伦的身份应为县令,其携村民或家乐给李白送行的说法并不可信,踏歌乃是汪伦即兴而为.  相似文献   

9.
读《绿野仙踪》,时时能感受到《水浒传》的影子,尤其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技法等方面。《绿野仙踪》某些故事情节与《水浒传》"行文一法";亦塑造了诸如与鲁智深、李逵、"四大淫妇"等肖似的特色人物若干;并模仿运用《水浒传》之"犯中求避"、角色引入、故事衔接等叙事技法。《绿野仙踪》多方面承衍《水浒传》创作手法,深得水浒壶奥。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整理与田野调查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博爱唐村《李氏拳谱》问世后所引起太极拳界的争论以及拳谱的内容进行考证.研究认为,依据现有资料无法证明千载寺的存在,千载寺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说法尚不能成立;王宗岳师承李鹤林的观点得不到实证;唐豪、徐震关于武禹襄得《太极拳论》出处的立论存在纰漏,《太极拳论》的由来尚且存疑,《太极拳论》与唐村《李氏拳谱》难以建立联系;根据《李氏拳谱》中最早成文的《无极养生拳论》存在的理论错误,以及该拳论部分内容与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学》雷同的事实,可推断《李氏拳谱》成于现代.  相似文献   

11.
寺院经济是佛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其独特性,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无论是寺院经济的构成,还是寺院经济的来源及支出都值得一探。本文利用《南部档案》《南部县舆图考》《南部县志》等地方史料,对清代南部县寺产做一个统计,分析了寺院经济的来源及支出,从中看出清末佛教的一种衰微趋势。  相似文献   

12.
九华山,古时称为陵阳山、帻峰、九子山。千年古镇"陵阳",就在九华山脚下。作者认为,楚顷襄王在位的时候,屈原流放陵阳,走的是以水路为主的流放路径,"当陵阳之焉至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创作了《哀郢》、《远游》、《招魂》等诗篇,对陵阳山的道家思想的形成、贵池傩文化的发展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魏神加鹿四年(431年)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砖铭》,为王银田教授2005年12月于日本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所见。此石入藏后并无拓本流行,更未在日本或中国国内作过任何形式的介绍。此次不仅照录了铭文,而且阐述了作为皇家寺院的平城长庆寺的大致情况。铭文所记北魏平城长庆寺劝缘兼作铭记的僧人永慈、建造佛塔的僧人恬静、译大藏经30部并置之入塔的僧人苴倩和昙云,则对北魏平城时期的高僧有了新的认识。《长庆寺造塔砖铭》本身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北魏早期书迹,其隶楷即楷书而带有隶意的面目,又揭示了北魏平城时代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就是北魏早期的碑版书即铭刻书,或楷隶,或隶楷,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全在于时间的早晚,而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碑石自身的规格,同时也取决于书手对各种书体的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乐府诗,有不少西方诗人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庞德对之的翻译使之具有不拘泥于原诗的鲜明性的特点。但原诗与译诗在意义上存在差异,形式上存在差异,这既有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也有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陆贾的思想是中正平和的,以仁义教化为根本,主张由黄老刑名之政归向仁政,马上马下异术。陆贾在《新语》中引用《春秋穀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以之作为《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而《道基》又是《新语》全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陆贾的思想就是源于《春秋穀梁传》,研究陆贾的思想就可以窥见《春秋穀梁传》思想的特色。虽然陆贾《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所引用的《春秋穀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不见于今本《春秋穀梁传》,但当见于陆贾所用之古文文本之《春秋穀梁传》,故"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仍可看作是《春秋穀梁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前人的有关论述论证了唐代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对《文选》诗歌的学习和借鉴 ,肯定了《文选》诗歌对唐诗繁荣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路颂并序》摩崖,今存西和县石峡乡坦途关双石寺西崖南壁,唐开元间镌刻,可识文字约200字。铭文收录于《西和县志》,但释文脱误、意增多达50余字。颂铭之主人公"太守赵公",极有可能就是"汉阳太守赵承",其任职在唐开元九至十二年(721~723)前后。此可补《唐刺史考全编》之阙。《新路颂并序》摩崖是考察陇蜀古道的重要交通碑铭,也是研究杜甫自秦州南入同谷行踪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8.
《楚辞·远游》是我国古代游仙文学的源头,开中国游仙文学之先河并对后世游仙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汉代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继承了《远游》中的"游仙"模式,与其有着相似的"游仙"结构和"游仙"路线。但深究其本质,两篇文章在"游仙"性质和内涵上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大人赋》只是单纯的模仿了《远游》的形式,在内涵上却远远不及《远游》深刻,但是《大人赋》在仙境的描写与开拓上又对《远游》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这主要与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以及汉代文学艺术的演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上博简《兰赋》中整理者释作"栽"的字当隶作"",读作"沫",指涉植物芬芳之尽。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关于《离骚》与《招魂》诗句中之"沫"、"沬",陈本礼以为旧讹"沫",游国恩先生认为"从未不从末"。笔者以为,游国恩等先生遽断"沫"非本字,恐有商榷余地,《离骚》与《招魂》所见诗句当以"未沫"为确。  相似文献   

20.
《池州学院学报》2010,(4):F0003-F0003
《池州学院学报》前身《池州师专学报》,1987年1月创刊。学报围绕地方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交流平台。其中“九华山佛文化研究”栏目尤其为海内外所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