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掖文坛在经历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前期近二十年的孕育和沉寂后,在新世纪前后,终于风起云涌,蔚为壮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大文化环境的逐渐改善和文学氛围的宽松和谐,张掖文学厚积薄发,成就了一批有着执着文学追求和极大创作潜力的,具有深厚的文化思想修养和时代责任感的文学新军。对于这一独特现象与创作实际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总结和促进张掖文学更好地发展。本文拟从九十年代以来张掖文学发展中涌现出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出发,对当下张掖文学的创作状态进行梳理和盘点;还原张掖文学不容忽视的成绩与实力。  相似文献   
2.
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应是《西游记》的衍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掖大佛寺的取经壁画被有关方面宣布是元代作品,早于吴承恩《西游记》200多年,是《西游记》的创作原型。这个结论值得怀疑。取经故事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特征可寻。从壁画内容看,其中的一些故事相当晚出,应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3.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但外界对这个民族知之甚少,如何利用地方媒体宣传推广裕固族的文化资源,对外讲好裕固族的故事,这不仅可助推裕固文化的有效传承,还能让外界更好了解这个民族。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了张掖地方主流媒体"甘肃张掖网"对裕固族的媒介呈现议题,总结其规律与特点,发现报道不足,进而为地方网站优化裕固文化传播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谢颖丽  张昀 《甘肃教育》2012,(22):48-49
"呜呜呜……"警报拉响,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小学全体师生迅速而有序地从教学楼安全撤离到操场上。9月19日下午张掖路小学举行为提高师生在遭遇地震和火灾等灾害时的应对能力的应急疏散演练。根据学校建筑格局,各班在班主任及各楼层负责老师的带领下紧急疏散到操场各个分区集合。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7,(3):43-47
张掖古城城门楼及镇远楼都悬挂着匾额,成为古城一大人文景观,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学等人文意蕴。首先,张掖古城楼阁匾额昭示了二千多年来张掖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西部重镇这一事实,彰显了张掖及河西人民始终心向中原的精神归属和强大的向心力,以及河西走廊人民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浓郁情结。其次,张掖古城楼阁匾额概括了张掖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这些匾额有的还隐含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楼阁不单单是一座凝固的建筑,而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第三,匾额文字措辞、构思很有讲究,体现出我国汉字、汉语排列组合高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陈铁健 《百科知识》2004,(10):58-60
这是1964年~1965年参加张掖(古甘州)“四清”,返回北京后我写下的一首小诗。在“三面红旗”的浩荡东风中,张掖数十万人死于人为的大饥荒。在同当地干部接触中得知大批西路军将士流落此地,但人们谈之色变,欲言又止,心存恐惧。因为西路军是被算在张国焘“退却分裂”罪账上的。这种凄苦苍凉的印象始终挥之不去,这些诗句自然也是抑郁不欢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冬天的乐趣为例,阐述了乡村小学利用张掖教育空间为主的web2.0网络平台开展综合活动课的做法,实现了综合活动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整合,提出了乡村小学利用乡村优势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明清以来张掖地方志《重刊甘镇志》、《甘州府志》、《山丹县志》、《创修民乐县志》、《东乐县志》、《创修临泽县志》、《新纂高台县志》、《新修张掖县志》的研究,探讨了张掖龙王庙的分布与数量;碑刻与龙王信仰;民间祭祀龙王活动;分析了张掖龙王信仰产生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认为龙王信仰中包含的生态保护思想与张掖民间关于生态保护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生态保护的优良传统,它们对于今天祁连山、黑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8,(1):59-61
张掖古民居包含了久远丰厚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宗教等信息。在张掖古民居研究领域引入口述史研究,让包括古民居在内的文化遗产能够活起来,达到历史再现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掖方言无上声”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关于张掖地区方言的调类数量问题,有多种论著持同一说法:张掖方言无上声,上声并入阳平声。本文通过广泛调查认为:张掖方言有上声,上声与阳平各是一个声调,因此张掖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过去关于“张掖方言无上声”的说法应予纠正。澄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张掖方言乃至河西方言的声调特点,理清其声调系统,促进相关地区的普通话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