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唐跃 《科教文汇》2021,(12):I0006-I0006
鲁迅的培育和提携以及未名社的成立,对于李霁野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未名社接手《未名丛刊》的印行后,推出的第一部译著是鲁迅的《出了象牙之塔》,第二部译著就是李霁野的《往星中》。为了出版《往星中》,鲁迅不仅提出修改意见,还专门委托陶元庆设计封面。1926年,李霁野动手翻译安德列夫的另一部剧作《黑假面人》,也是经过鲁迅审阅后由未名社出版的。1928年2月,在鲁迅的进步文学思想的影响下,李霁野的译著《文学与革命》在未名社初版,寄往济南代售的过程中被山东军阀张宗昌截获,导致未名社被查封,李霁野、台静农和韦丛芜同时被捕。50天以后,经过鲁迅以及常维均等人的四处奔走,几人取保获释。出狱不久,李霁野着手翻译在牢狱中就有酝酿的波兰作家式曼斯基的《一撮盐》,随后又陆续译成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诚实的贼》等8部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3.
未名社是在鲁迅领导下的一个以苏俄文化接受为主的小社团。从本原上说,未名社具有文学群体聚合的自然生态和生存的社会接受生态两个方面。未名社的文化结构具有共时性特征。未名社具有共同的苏俄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现代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所形成的群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皖西籍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李霁野是五四文学社团未名社骨干成员.鲁迅是未名社主帅,在与鲁迅频繁的接触与心灵交流中,李霁野深得先生真传,亲受鲁迅精神哺育成长.鲁迅逝世后,李霁野积极致力于鲁迅研究、纪念事业,成为鲁迅精神的重要传播者.  相似文献   
5.
鲁迅领导的未名社,以翻译外国(特别是苏俄)进步文学为核心,以《莽原》《未名》为“催促新生、排击旧物”的战斗阵地,以发现、培育有为青年为己任,积极传播进步文化,展开对社会的反抗和思想的启蒙.未名社鲜明的编辑出版思想显现出独特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务实的编辑出版实践与实绩推动了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变革和文化进步,为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徐雁 《中国编辑》2006,(4):74-76
我发现,大凡喜欢书话的人,在图书美学观上,由启蒙而自觉,或先或后地都认同了书籍的“毛边”之美,最后几乎都自动皈依了以鲁迅为首的“毛边党”。鲁迅对“毛边书”情有独钟,曾经积极倡导,并自称“毛边党党员”。我国早期的新潮社、未名社、创造社、希望社和北新书局等,都有“毛边书”问世,只是能够流传至今的,实在是不多了。  相似文献   
7.
喻敏 《出版科学》2007,15(1):86-88,55
未名社,是由鲁迅带领六名怀揣理想主义的文学青年创立的一块自由追逐文学的园地.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一片波澜和动荡中,未名社在流变中依然坚持成立之时的初衷,当历史渐渐尘封时,我们依然不能忘怀未名人和未名刊物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未名社成员之一,李霁野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但在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就小说创作来看,主要表现了生的隔膜与爱的隐痛;就散文创作而言,抒发的是真诚与质朴的思想情怀。其创作题材虽有些狭窄,但却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深与细”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皖西“未名四杰”指安徽霍邱籍的革命文学家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和台静农4人。他们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社团“未名社”的骨干力量。在鲁迅革命思想的指引下,“未名四杰”翻译出版了大量具有进步意义的苏俄及东欧文学作品,不仅为刚诞生不久的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作品,而且为其提供了艺术技巧与范式。“未名四杰”的革命文学翻译继承了鲁迅的文学理念和文化品格,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对“未名四杰”革命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二是严肃认真、有错必纠的严谨文风;三是提携新人、泽被后学的文化传承精神。  相似文献   
10.
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都是安徽小镇叶集人,小学时同班读书,后来又先后到北平求学。因为“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们都喜好上了文学,开始尝试着翻译和创作。他们另有一位同乡兼同学张目寒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一再向他们说起鲁迅先生喜欢年轻人。于是他们鼓起勇气,把李霁野利用暑假译出的《往星中》托张目寒拿给了先生。鲁迅先生听说是高中学生的译作,第二天便开始看了,看完之后即约作者来谈,于是一群青年人立刻同所崇敬的鲁迅先生成了朋友。那时,鲁迅先生正在编辑《未名丛刊》,其中之一《苦闷的象征》已经交由北新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