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834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43篇
体育   49篇
综合类   81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44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经历了百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学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紫金港等6个校区,占地面积5.33平方公里,分布于杭州市区不同方位。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而作为浙江大学前身的求是书院,在1897年5月21日…  相似文献   
2.
古代书院在唐宋时期由正宗的藏书机构演变为教育机构并与地方学校合流,尤其在宋代影响较大。本文对这一时期书院的演变及合流特征作了分析和归纳,旨在重新认识其演变过程及地方学校合流时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侯敏 《华夏文化》2004,(2):36-37
中国书院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代孔墨的讲塾,就是一种区别于“官学”的“私学”。但真正把讲塾推进到书院,还是秦汉以后的事情。两汉后以至隋唐,官学以外,名师大儒都聚徒讲学,传授结业。宋代学者在寺院教育的启发下,将唐代藏书、校书乃至研究学术的书院改造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对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书院制度,由来已久。唐玄宗时已设有丽正、集贤两大书院,其性质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南唐白鹿书院设立,才为课士之所。宋初有白鹿、石鼓、应天、岳麓号称海内“四大书院”.之后至元、明、清之间,官私书院盛行。至光绪末年科举废止,书院才改为学堂。  相似文献   
6.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地的民俗文化总要靠各地的方言词语去表现。本文就方音双关修辞格构成的民俗事象加以分析,论述河东方言对晋南民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宁德舟 《兰台世界》2003,(10):36-36
复州横山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进士出身的知州章鞠人倡议,地方士绅胡绍庭、刘祖尧协助创办。书院位于复州古城内西街路北,是利用以升迁的顾尔玛浑将军府邸的旧址改建而成,并以复州境内的一座名山“横山”冠在书院前面,以表达最高学府之意。书院有正大厅五间、门房五  相似文献   
9.
绥德,古为绥州,地处晋蒙宁陕四省交界,素有“西北咽喉道,秦地东大门”之称。县城四周群山环抱,东西南北四条石砭如天然屏障,依山而立,大理、无定二河似两根飘带,穿城而过。绥德宝地,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它南控复延,北抵塞外,东拒河东,西扼定银,自古以来,就是陕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晚唐诗人韦庄留有《绥州作》一诗:“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呜远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