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73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外文化交流》2008,(9):91-91
传承中国古老手工技艺的中国结,不仅展现了雍容华贵的古典之美,更象征吉祥、如意、福气、长寿、平安等多重意涵。除主要结体千变万化的组合外,一个漂亮的中国结往往需要体面的穗子搭配,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2.
乔晋 《新闻知识》2006,(9):80-81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个好的新闻标题,犹如画龙点睛。一则好新闻,再配上一条好标题,才能令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一报在手,能不能一下子抓住人心,能不能吸引读者“眼球”,除了新闻内容、体裁、写法、版式等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是否引人入胜。然而,作好新闻标题并非易事,往往花费了很大气力制作出来的新闻标题,效果并不是都很理想。基于此,笔者  相似文献   
3.
写意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来 《声屏世界》2005,(12):34-35
写意,原指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用极为简练概括的笔墨勾画人物对象的神采特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纪录片创作中.写意镜头对于刻画人物神采、营造情绪氛围、表达作品主题等方面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考虑实际情况地片面理解、运用电教手段,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有画蛇添足之嫌。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闻标题设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篇新闻稿件,从选题、行文构架、遣词用句到设计标题,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然而在这些环节中,标题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最后的一点若没有做好,预想的传播效果可能前功尽弃。"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这反映出标题对一则消息的重要性。衡量好的新闻标题标准是什么?有重点(主要以新闻价值为衡量标准),同时全面概述基本事实的标题,就是比较好的标题。所谓"好",很难有明确的标准,而是比较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高中英语教学有极强的实践性、交际性,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学生不断获取语言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这便是形成“互动”教学模式的意图。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大纲要求创造学模式的教学方式,本着在情景中掌握匀型结构,启发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材料归纳语法规则,进而在情景中探究解疑,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和发展创造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了如下教学五环节:  相似文献   
7.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旬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让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写文童要如此,上语文课也应如此。不仅开课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为之一震;一课结束时,教师也必须在设计上仔细琢磨,反复推敲,达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章,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其中“豹尾”这力,在于不仅能总述全文,突出题旨,而且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要达到此种效果,好的结尾就应干脆利索,意尽言止,或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或勾魂摄魄,意味隽永;或呼告号召,励人心志;  相似文献   
9.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不从长远来说它对于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就针对一堂语文课来说,课文朗读效果好了,就如画龙点睛,整堂课都活了。老师优秀的范读,能传情达意,文章的真挚细腻之处尽在声音的传递中。学生优秀的朗读,能展现出自己对课文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读,因此也产生了多样的读法,每种读法的恰当使用,都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例如,老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分角色朗读或学生自读等等,人们总会根据课文的不同特色和上课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读法。  相似文献   
10.
一、于文眼处补白,提纲挈领 说题目是文眼并不为过.好的题目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点明写作对象。或突出中心人物,或概括主要内容.或标示议论话题.或揭示文章主旨等.很多时候成为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钥匙。尽管如此.题目终究有其局限性.显然无法将文章的所有核心信息提示出来。所以.于文眼处下手.精心设计揭题思路.化小为大。可以真正收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