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档案和报刊,同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文革”前,档案资料整理出版较少,也没有象《历史档案》、《民国档案》那样的专业性期刊。就“戊戌变法”来说,1953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仅辑录了少量奏稿和附上《故宫博物院所藏有关戊戌变法的奏折原稿目录》45件,1958年,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有《戊戌变法档案史料》②,分综合、荐举新政人才等项目,载有大量奏折,  相似文献   
2.
科举     
《中学生阅读》2007,(3):37-37
1、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对于考试,誉之者甚多,但毁之者也甚众。可考试依然如燎原之火,铺天盖地;似旷野之风,无孑乙不入。考试自古有之。两汉魏晋盛兴荐举制度,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袭之弊,暴露无遗。史至隋朝,科举风起,尔后完备于唐宋,强化于明清,在顶峰之后趋于僵化,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4.
宋代选人改官,磨勘之后,尚需君主引对,获得认可,方得脱离选调,进入京朝官序列.随着改官人数日渐增多,选人往往不能按时引对,遂出现了待次问题.宋廷在处理此问题时,从最初的调整引对班次、增加引对人数,到后来通过一系列政策限制改官人数,经过长期摸索,最终在南宋中期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然而解决待次问题的方案,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选人积滞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程鸣 《教学随笔》2008,(12):66-66
(9)肺腑之交:指无语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唐代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有"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之句。(10)患难之交:指同在一起共过忧患艰难的朋友。典出明代焦《玉堂丛语·荐举》:"仲举与文  相似文献   
6.
《南昌教育》2006,(11):47-47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中国的大规模统一考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曾起过积极的、进步的作用。隋唐开端的科举考试,在一千三百年前,比“九品中正”的荐举制度是开明的、公正的,因而在当时对政治、文化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半个世纪的的20世纪50年代,实施全国统一高考,曾起过选拔优秀高中生以培养精英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选拔人才的制度历史上,存在过荐举制与科举制,自古以来,关于两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孰优孰劣,人们看法不一,争论不休.荐举制与科举制所遇到的问题多能在作为现代选拔人才方式的高考制度上找到相似之处.文章将荐举制与科举制所遇到的问题和当代高考制度遇到的问题进行比较,以探讨高考制度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遴选机制是晚清驻外公使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国近代外交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一机制的考察,认为作为公使选拔方式的荐举制蕴含了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而以“体用悉备”作为公使选拔的必要条件则满足了中国社会对外交“通才”的需求,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近代外交初期非计划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炳元 《兰台世界》2012,(30):12-13
荐举连带责任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事选拔制度,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荐举选贤是为适应专制主义集权政治需要而建立的官吏选拔制度,连带责任是为统治阶级能够通过荐举选拔出优秀人才而设置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10.
晋商的荐举账是记录商号伙计承保情况的一类账簿。作为晋商商号人事档案,其反映的商号伙计的姓名、籍贯、入号及出号时间、铺保等情况,是理解晋商荐保制的直接史料,也是研究我国传统商业人事信用担保制度形成的第一手材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