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0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其他符号系统具有表义功能,也具有可组合性,也有相应的语法可寻。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及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为分析框架,具体分析电影《死亡诗社》中足球场教学这一片段,分析语言文字、视觉和听觉模态在表达意义上的协同性和整合过程,从而总结其对教学的启示,即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使主要模态和辅助性模态在语义表达上相互协同,共同为教学目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认为沧桑之感、超越情怀、纯诗意向和边缘处境为其创作心态四要素,是漂泊的身世,塑造了他们的时空意识,超越的情怀,则表现了他们的化精神,因而高扬的诗意转化为诗人们对家园的诗思、对生存的诗情、对贯通的诗想,诗人们为了超越生命中的悲剧而去追求纯诗,以意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伊甸园情结;他们那种充满了沧桑之感的边缘处境,便成就了创世纪诗社颇具重构意味的史册蕴涵。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世纪诗社推出“大中国诗观”的化整合意向,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他们力主对中国诗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的艺术使命感,便不难发现这一诗人群体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生》2011,(8):2
汪静之(1902-1996),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1 922年,与冯雪峰等组织了  相似文献   
4.
能人辈出     
开学至今,诗社已有大大小小的讲座、研讨会近二十场,可以说是所有社团中活动最积极、参与最热烈的。从书法到古筝,从苏轼到杜甫,从《孟子》到《红楼》,每次讲座都让人有所学、有所想。不论时间长短,听众多少,主讲人总是做好充分的准备,用专业级别的ppt和精彩的讲演带给大家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挑几个印象深的来说:李可嘉讲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就听得我一愣一愣的。他对红楼诗词的内在含义、情节之间的关联等等作了精彩深入的论述,处处机关,步步高潮,让我大开眼界,如果把他的点评混在刘心武的书里,我是绝对看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蕉园诗社”是清初闺秀诗坛中颇具声望的一个才女诗社诗社成员个个能诗,人人有集,然除了徐灿,其余成员的诗词却很少有人关注。该文通过对徐灿以外蕉园诸子诗词的评述,解读作品透露出的鲜明的女性特质——赋性高雅贤淑、个性率真乐观、情思细腻独到、情感丰富挚真,进而了解清初闺秀的生活状貌。  相似文献   
6.
周庆云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湖州商人,湖州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培养了他的儒商气质。周庆云一生热心于乡邦文献的整理,整理刊刻了《南浔志》《浔溪文征》《浔溪诗征》《浔溪词征》等典籍。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学活动家,在民国前期的上海组织了众多的诗社、词社活动,推动了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的诗词唱和。作为词人,他的词作寄寓了深深的故国之恋与忧愁之情。  相似文献   
7.
舞台、银幕、荧屏为什么都是四方形?四方的世界就通过这些媒介融聚在你的眼前。四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戏剧和影视的海洋中,我们更深入理解本期主题的意蕴,并以文字之抽象来再现视觉与光影的冲击。"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更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这段出自梭罗的诗被威尔顿学院新任文学老师  相似文献   
8.
五代时期孙鲂、沈彬和李建勋的诗社活动在诗社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唐代一些"准诗社"的基础上,孙鲂等人的诗社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宋代诗社兴盛的新局面。对该诗社的相关情况和诗学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有助于把握当时诗社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于理解唐宋间诗学的演化过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死亡诗社》讲述了在英格兰威尔顿预备学院里发生的故事。展现了Keating独特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虽然影片最后以渴望拥有自我的Neil的开枪自杀和Keating的被迫离职为结局,体现了传统教育和革新教育的矛盾,但是影片传递给观众的不止这些。  相似文献   
10.
诺敏 《中学理科》2008,(11):46-46
于1989年上映、获得多项大奖的《死亡诗社》,是一部美国青春励志电影。它讲述丁这样一个故事:1959年,名校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