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遭冷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讲出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只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把哲学的“爱智”本性讲出来,把“论坛哲学”的最新成果引入“讲坛”,通过哲学史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性和兼容性,回应时代的诘难和挑战,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能成为大学生倍受欢迎的一门课。  相似文献   
2.
确立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无论是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是对于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实,都是十分必要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2.坚持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脉相承;3.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做到:在研究视角上,坚持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入手而不是纯粹从概念入手;在理论形态上,坚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代表的新的理论形态,而不是以传统形而上学为代表的旧的理论形态;在研究与表述方法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握和弘扬基本精神上、放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上,而不能放在翻新词句和建构体系上,更不能用西方现代或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论甚至黑格尔的思维模式来诠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面向现实,以批判现实、认识现实、改造现实为主旨;面向人民群众,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己任;面向发展,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动态统一、与人民利益的动态统一.当前,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既是民族精神建设的需要、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也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1.有利于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2.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奠定基础;3.有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4.有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5.有利于回答现当代西方思想家特别是哲学家的诘难;6.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主义几种诘难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诘难。"过时论"、"失败论"、"无用论"是当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诘难的几种主要观点。对几种观点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欧拉定律”是数学上的一个定律。一方面,边际生产力理论使用欧拉定律的特殊形式来论证自己的内容,试图证明自身的完善性;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学者则使用欧拉定律来诘难边际生产力理论。正是欧拉定律所形成的诘难证明了边际生产力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情报学的理论尊严往往遭到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诘难,究其根本,在于情报学发展的学科异化的境遇,这种学科异化:主要表现在情报学的理论基础的摇摆不定与非独立性的学科品性;针对情报学理论基础的发生学展开分析,依据情报学理论存在逻辑,就情报学的理论基础提出具有终极评价意义的衡量标准--情报学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编写的《教育的科学研究》(曾晓南等人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介绍了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田纳西州政府为澄清是否减少班级人数就能提高学生成绩的问题,出资进行的一项随机实验,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需要科学认知中国化协商民主的理论诘难、实践风险及创新进路,以促使政府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理性执政、依法执政,以最小代价、最小阻力、最优结果实现政治之真正民主化。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童庆炳著,赵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本书是童庆炳先生新时期近30年来文学理论学术研究的结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对文学理论中基本问题的思考到对当代文学艺术精神价值取向问题的新见,从对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老生常谈的诘难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提出的"三原则"(历史优先原  相似文献   
9.
治理与善治的理论范式从引入中国之初就被寄予过高的价值期待,治理范式下的公民参与启动了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科层制和现代民主体制的理论反思及实践层面的探索,但现实中的公民参与却面临着挑战。由此我们不能单纯从理论上对治理范式下的公民参与寄予过高的价值期待,更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在实践中发生着的需要进一步检验证实的过程看待。  相似文献   
10.
石中英教授在<"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一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劝导进行了诘难:第一,功利主义道德劝导的逐利动机背离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质;第二,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对道德准则的投机、怀疑、甚至抛弃.但文章似存在着一些对功利主义及其价值逻辑的误读.对此,有必要通过对功利主义道德劝导的两个诘难的分析,全面理解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本质,重新审视功利主义及其教育价值:从道德起源的功利色彩、利己性道德规范、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等角度看,功利与道德及道德教育的本质并不冲突;功利主义的"利"实际上更强调社会的总体利益、个体长远的精神利益,德与福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实现统一,从而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