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9,(4):72-76
贾植芳先生的青年时代正处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口,因此抗争成为了他在1949年之前所写文字的一个持久而深刻的主题。这既是其坚忍不拔精神的真实体现,也是其伟大人格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2.
回忆贾植芳     
贾植芳先生人非常好。我跟他认识比较迟,1952年才认识。52年院系调整,他从震旦大学调到复旦大学。我记得有一次他到师大来开会,见过一次面。在一个小饭店里吃饭,不止我们两个,还有  相似文献   
3.
贾植芳教授是我相见很晚的朋友,同时我们也是相见恨晚的朋友。彼此都喜欢讲真话,不喜欢听套话、废话、大话。我完全不知道他五十多年前的情况。那时他生活、读书、上学、工作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大凡前辈作文到一定境界之后,不会循章守法。大抵信笔所至,落墨纸面皆为文章也。日前福州一明百清斋主人林公武先生有短信来,为贾植芳先生(1915—1998年,山西襄汾人)去世而发老成凋零之叹,于是检书橱得《不能忘却的纪念:我的朋友们》(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6月版),开卷读之,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7,(6):67-76
贾植芳先生是精神界的战士,而不是所谓的"启蒙者",对于知识分子自身命题的不断反思,几乎贯穿了先生的一生。"监狱"在先生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里的双重存在,无疑是走进先生的情感生活、思想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把钥匙、一条通道,也是理解后五四一代人所无法回避的关键。贾植芳先生身上健康而自然的个人主义的特质,来自一种生命的自然与本性,是先生生命的本色。而抵抗生活的重重压力的依靠,就是这种本色所支撑的精神的风骨与硬度。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7,(6):77-82
贾植芳《人的悲哀》折射了五·四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们的人生形态。这种人生形态包含着知识分子从山西"乡绅"、"书斋"读书到参与"社会"的身份焦虑;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社会"的重新发现和革命向何处去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3):76-79
贾植芳上世纪30-40年代的战争小说,继承了鲁迅等"五四"作家强烈的批判意识,通过对苦难中个体生命日渐虚弱、堕落的鞭挞,表达了对灵魂向暗陬处坠落的反抗和对灵魂堕落的警醒。同时,这些小说创作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又异于鲁迅等人,通过对潜藏在人民中间,特别是广大乡村里不可磨灭的民族力量的描写,表达了对民族力量和民族文化根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黄玮  曹静 《教师博览》2005,(9):54-54
师风骨,是由传奇人生铺垫的。贾植芳曾这样总结自己: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历经战火、牢狱和各种精神磨难,却不改其刚强乐观,一生坚持知识良知和社会批判精神,努力“把人字写端正”,是为贾氏“风骨”。  相似文献   
9.
贾植芳这本书,就像看一部老电影。书的封面昏黄斑驳,一个模糊的老人茕茕孑立,仿佛在尘埃中埋了一个世纪。一篇一篇读过去,你会发现,后面往往重复前面的内容,像不断地换着拷贝,电影也不断地追述回放。这本书,就是一个纪录片,从前到后是一个老人絮絮叨叨的独白,没有人打断或者提醒,也少有人认真去听。  相似文献   
10.
沈建中 《寻根》2001,(6):46-49
在复旦大学第九宿舍院里的林荫道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位瘦小的老人在散步、沉思。这就是颇有人生传奇色彩的贾植芳教授,八十又六的高龄,犹如一棵经冬愈茂的不老松似的,更加健朗沉毅。他说:“我生平最大的收获,就是把‘人’这个字写得还比较端正。”老人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荆棘密布,极为坎坷,可谓备尝凄风冷雨;虽然老人平日常于烟酒间风趣幽默、喜交三朋五友;但是,他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人格操守和处世态度则是极为严谨、真诚的。他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人格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