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9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擅长营造浪漫氛围的著名导演赵宝刚又一次在荧屏上掀起一股爱情的“雾雨风”,由他执导的言情新作《像雾像雨又像风》已在沪上播出10多集,然而,这部从开拍之时起就备受瞩目的戏却并未产生预期的轰动效应,不少观众有些失望地说,此剧“精美的镜头画面、漂亮的明星演员难掩其内容的苍白”。  相似文献   
2.
赵辉 《吉林教育》2009,(7):85-85
观摩课也好,研讨课也罢,听过很多这样的课,笔者内心产生了更多的无奈!因为不争的事实是:为讲出课的轰动效应,为秀出授课人的名师地位,授课人对课进行过多的语言包装、问题包装、手段包装,由于事先多次试讲,课被打造的痕迹十分明显,原本灵动的教学流程被掌控得死板僵硬,本该充满变数和未知的探究活动被钳制得波澜不惊。面对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的心灵,注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们呼唤公开课要去伪存真,要追求原汁原味,要回归“原生态”。那么,如何回归“原生态”呢?  相似文献   
3.
新闻炒作是新闻信息资源在向社会公众需要的信息的转化过程中,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异度开发,使新闻传播呈现出违背新闻的客观公正,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甚至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传媒欲实现对新闻信息资源的适度开发,必须坚持正确理念和立场,抓住新闻事件主要矛盾,多方位解读新闻事实,将新闻信息资源的持续有效开发与受众合理需求和社会公共利益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魏兰新 《新闻三昧》2006,(10):29-30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大众的灾难是媒体的节日”。好像没有由头,就出不来好新闻,就不能“吸引读者眼球”。于是,媒体出现了一种倾向:“没有由头找由头”,甚至“创造由头”;一旦有个由头,便一哄而上,全都跟着“炒”,并在“炒”的过程中“竞赛”,题目越耸人听闻越好,内容越出人意料越好,如能制造出“轰动效应”那就更好。不管科学与否、客观与否,也不管后果如何。结果引发了一系列“小事炒大”,甚至“无事炒出事来”的报道,误导了读者不说,还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近两年有关与健康有关的危机问题,常常在媒体上引起波澜。我们仅以去年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需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体的增多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除了新.快与可读性.似乎已成为采访实践中首先要考虑的内容。但是,越来越多的记者却比较片面地将其等同于。感官冲击力”。表现在实际事例中,或者比较多的渲染暴力.恶性等不健康的内容.或者以自然主义的手法,铺叙易于引起心理上的诸如同情、憎恶等等反应的情节,。煽情…赚眼泪”等几乎已经成为刻意追求报道效果的代名词。在这样的新闻报道中,记者首先考虑的是发表的可能性以及发表后引起的轰动效应,是一种目的明确的功利性的行为。至于被报道对象在新闻中的地位.新闻发表后对被报道者可能产生的不利的影响.一般不在记者的视野范围之内;被报道对象则在采访行为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策划新闻中,被报道对象甚至成为媒体所需要的一件道具.一个符号。双方的这种关系,凸显出媒体的话语霸权,以及在这种权力面前被报道对象主体意识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当前报业竞争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阶段:不惜血本、两败俱伤的残酷竞争正在被科学发展、双利双赢的竞合所代替;新闻由片面的追求轰动效应走向主要是追求社会公信度,并以此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新闻的竞争已成为责任心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打造一个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媒体问题,便顺理成章并且急切地提到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新闻媒体竞争加剧、媒体商业化倾向显现、新闻队伍结构变化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新闻界出现了一些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捕风捉影、夸大歪曲编造事实的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严重损害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损害了媒体形象,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视体育专题节目选题与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挺 《记者摇篮》2005,(8):43-43
在诸多体育节目中,专题选题质量好坏,节目制作水平高低,节目传播是否能产生轰动效应,不仅反映了记者的综合素质,也反映了体育频道的节目采编播的水平。因此深入挖掘专题节目的选题。是产生轰动效应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周小勤 《新闻窗》2005,(5):63-63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在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规定中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罢、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道实情、讲实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工作要认真负责,避免报道失实。  相似文献   
10.
晓言 《中国广播》2007,(11):79-79
提起“炒作”一词,不少同志的第一反应:它是个贬义词,认为媒体运用炒作手法,炒作新闻制造轰动效应、提升自己争取受众、拉动广告的做法,会降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