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6篇
科学研究   13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升旅游产业开放水平,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文章紧密结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海南旅游产业开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海南旅游产业开放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其特征;通过对海南旅游产业开放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海南旅游产业开放所应进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国家层面《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出台后,探索如何在众多相关主体之间建立有效的、实现权益平衡和激励的分工合作框架,对加快政策落实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设计/方法]以国外科学数据开放共享领域的代表性政策为样本,对政策文本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和探讨分工合作框架要点。[结论/发现]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推进可以从加强确定型主体的有效参与、加快高水平数据中心建设与数据服务建设、切实保护科研人员数据权益和数据安全保障等方面展开。[创新/价值]为我国开展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实践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给贵州村社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当人们目睹贵州村社物质结构深刻变革的同时,也要思索物质结构变革如何作用于精神结构,以及精神结构如何变迁。从古老到现代性的变迁是贵州村社精神结构变迁的总体路径;从形式到内容的变迁是贵州村社精神结构变迁的本质;从旧生代到新生代的变迁是贵州村社精神结构代际分裂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场馆托管模式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管理模式多种多样,本文以"托管"为视角,从托管和高校体育场馆托管的基本理论入手,分析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托管模式的现实意义以及实现高校体育场馆托管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托管"这一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不断完善做有益的探索,并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提供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5.
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中国筑梦是将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完美结合的艺术呈现,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突出科学发展、坚信人的力量将合作、创新、超越等美好诉求建构梦之塔,让可听可视的艺术活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国筑梦的内涵,发展的中国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为世界包含的中国、中国所在的世界更加文明、更加美好、更加诗意的未来贡献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刍议体育与健康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根据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研究了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开放式模式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为开展新一轮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校开放实验管理信息化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放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实验教学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软件。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一个基于B/C/S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经实践证明,B/C/S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提高开放实验教学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开放实验室的理论依据、内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开放实践的五种模式,并对实验室开放绩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是其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体现,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现状的分析,较全面论述了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服务模式与管理模式,提出了应遵循的原则及制约因素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彭燕郊先生弱冠之年,便以长诗《春天-大地的诱惑》、组诗《战斗的江南季节》跻身于气度不凡的“七月”诗群。上世纪50—70年代,因胡风要案而置身于严酷的厄境中,但一种隐性的写作也从未在他心底中止过。晚年诗作中所呈示的种种足以令人惊叹的精神进境,更是在中国现代诗史、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迹。彭燕郊的诗文,始终维系在一个很高的精神高度上,它们至少是延缓着我个人精神生活的退化和萎缩的。谨以此文稍稍表达我对燕郊先生的敬悼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