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1篇
科学研究   52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汉语教学属于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其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现有的"中医汉语"类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笔者主编的《中医汉语教程》系列教材,深入探讨现阶段中医汉语教材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解决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沉重负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仅对中医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中医诊断学普遍开展了数字化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分析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成果,以进一步展现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4.
慢性皮肤溃疡是一种中医外科疑难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尚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对该病有许多独特疗法,文章主要从中药膏外敷、中药熏洗与湿敷、按摩、针灸、情志饮食等各方面护理特色进行归纳、阐述,为本病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饮品对大鼠生化、形态学和细胞凋亡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中药饮品的功效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数据。方法:SD大鼠48只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运动疲劳模型组、实验一组、实验二组。除对照组以外、余三组均进行运动跑台训练。实验组中药饮品灌胃。运动结束后,大鼠取骨骼肌检测。结论:两种中药饮品能够有效降低降低骨骼肌中的MDA含量,增加骨骼肌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加大鼠海马的总抗氧化能力,减少MDA含量。阻止caspase-3的活化,最终达到对抗细胞凋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文龙  魏升华 《科教文汇》2014,(7):91-91,94
中药栽培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新型特色学科,如何开展好教学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中药现代化的需求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本文结合我省发展实际,对该门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中药栽培学的教学与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的科研方法,对我国形意五行拳与中医养生学关系进行研究与阐述,进一步发掘形意五行拳的健身价值。形意五行拳以五行学说为拳理基础,并与中医的脏腑学说相统一,具有坚实的中医养生理论基础,为形意五行拳今后在健身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衰落信道下将级联网格编码调制(TCM)和连续相位调制(CPM)应用于直接序列扩频多址(DS/SSMA)系统中.作者分别采用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研究了级联TCM/CPMDS/SSMA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采用级联TCM/CPM编码调制方式的DS/SSMA系统的错误概率远小于采用单一TCM或CPM的DS/SSMA系统的错误概率.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中医症候分型及方剂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疲劳中医症候分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分析中医症候类型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运动性疲劳各型方剂应用特点,总结归纳出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用药及组方特点,以期为进一步丰富方剂配伍规律及指导临床正确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Increasing attention is being paid to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s many TCMs are capable of biotransformat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ttention to biotransforrnation of TCM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ay lead to discovery of the active components and active mechanisms.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reports that host metabolic enzymes and intestinal bacteria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metabolism of TCM.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 vivo course of TCM will help us to know how to conduct metabolism evaluation of TCM by using in vitro human-derived system. This evaluation system will create new views on TCM as effective and safe therapeutic ag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