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8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把自己历史观和世界观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改造为伦理学和价值学意义上来看待,是西方思想中固有的传统并且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这种人道主义偏重于对历史的人性化理解和解释,而缺少对人本身价值要求的真正关注;把人道主义当作伦理和价值学方面的准则和要求来看待,并把其当作理解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和全部内涵.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对西方历史观和世界观的人道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当教育被一种群氓意识所支配时,教育便在大量地生产着群氓精神之人。群氓精神气质下的教育趋向表现为:人道主义的教育同质化:使得教育失却了对于人性本真的追寻,并使人失却了对于教育的心灵准备,教育成为无所要求的行为;科学主义的迷信化:使得精神遭到了技术的贬抑,使得作为一种艺术的教育遭到各种专业培训的围剿,推动了教育及其精神气质的自然主义化,教育成了一种无痛的、无智慧的童稚行为;形式主义的表演化:舍思考而求轰动,弃内容而逐形式,教育成为一种迎合行为、饲养行为。群氓化的教育促使了教育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3.
刁世存 《天中学刊》2004,19(6):15-21
人道主义思潮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兴起而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从“五四”时期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80年代初,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性、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人道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折射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4.
有岛武郎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白桦派主将之一,是一位极富社会性和思想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对人生问题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浓厚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代表作《一个女人》把一个狂热追求个性解放的女人悲惨的一生,通过她同周围社会之间的纠葛和抗争,摆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描写出来,对于认识当时的日本社会,了解有岛武郎的文学世界,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性的呼唤--梅娘小说的人道主义及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并称“南玲北梅”的梅娘,其小说高举人道主义大旗,体现了她同情弱的博大胸襟;同时,其作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关注女性,为女性命运呐喊,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进行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marks one attempt to open up the boundaries of humanitarianism to the diverse effects of scientific objects,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It follows the frontiers of their effects with one particularly consequential practice of scientific reductionism through its implication with vitamin A deficiency. I open up how the scientific articulation of vitamin A is not simply about reductionism as a process of limiting, but one that unfolds as something more malleable, more multiple; how it is a shifting, distributed reality that speaks of the ongoing effects of reductionism as giving life to, among other things, emotive abstractions, and efforts to widen a distinctly humanitarian promise. I show how this scientific practice puts into play a set of emotive abstractions around the figure of the ‘Third World child’, un/remaking the problem as a morally tense ‘bio-expectation’ that ensures the survival of children across the generalised expanse of the Global South.  相似文献   
7.
新人道主义以人为中心,强调发展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注重人的素质提高。这些主要思想,曾在解决全球环发问题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新时期问题凸现的中国农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有利于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系统,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也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文章立足于图书馆管理这一特定角度,从儒家的人本思想与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儒家的义利之道与图书馆的管理取向、儒家的贵和思想与图书馆的管理艺术、儒家的权变智慧与图书馆的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着眼,论述了儒家文化对当今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启示意义,并强调图书馆管理者接受儒家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以管理好图书馆这一精神殿堂,正是遵循精神遗产管理之内在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In 2014, as part of their centenary celebrations, the Australian Red Cross initiated a project in which it transferred archives to various national, state and territory institutions across Australia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rchives and the State Library of New South Wales. The transfer of this voluminous (but not complete) collection built on earlier transfers of archives to the State Library of South Australia and the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This paper charts the origins of the plan to donate the records to public repositories. It interrogates the societal provenance of those collections, recognising that the pluralising of records is an historical process, in which the agency of archivists, historians and administrators must be understood. An investigation of Red Cross records in Australia exposes that process in its contingency, inertia and, ultimately, enthusiasm. The paper also reveal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voluntary organisations in preserving their records, and how historians and archivists both can benefit from assisting such organisations. Finall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Gift to the Nation’ project, with it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reflects a shift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o a transnational paradigm that recogni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voluntary organisations.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德国狂飙突进的时代现象及歌德的创作背景,导出激情坚守与理性缺失的时代精神,论证维特是这一精神的代言人。同时立体观照这一精神状态下人物具有的超时代意义,考察激情与理性的不平衡运动及辩证关系,对维特式精神困境尝试作一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