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640篇
科学研究   33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4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舆论监督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泽民舆论监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舆论监督的总纲。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舆论监督的前提 ;遵循新闻规律是舆论监督的依据 ;发挥监督系统的整体合力是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整合定性与定量的舆情研究视角,统一多模态研究对象,实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观点测度,可修复网络舆情分析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裂痕。[方法/过程]通过引入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对网络舆情信息受众、受众观点测度的内涵进行诠释,就网络舆情场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逻辑关系加以辩证讨论。[结果/结论]提出网络舆情场内舆情受众观点测度机理和具体测度路径,为后续网络舆情场中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多维度信息受众观点测度,受众认知规律发现,网络舆情监督和管控限制等层面的研究做相应铺垫。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量化展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之间的观点认知距离与情感归属,澄清其情感倾向性的形成脉络,为科学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思路。[方法/过程] 切分舆情事项子话题,通过情感本体计算受众观点的极性强度,构建2-模的受众-关注焦点隶属矩阵和1-模的受众关系矩阵,并采用复杂网络可视化图谱对受众认知距离进行可视化展示,从网络舆情场的视角下阐述受众观点的互斥与耦合机制,描述受众情感倾向的形成脉络。[结果/结论] 对受众整体认知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受众加以区分,揭示真实情景中的网络舆情场力的作用特点,为舆情受众情感疏导工作提供实践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司法审查中美国法院特殊身份取得原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制衡原则决定了美国法院不能以司法机关的普通身份来进行司法审查,而应以体现最高民意的宪法的代表机关这一特殊身份来进行。此特殊身份取得首先由司法审查的本质--宪法解释权来决定。美国法院的双重属性、法的普通法传统和制宪者对立法机关的不信任三方面决定了此权力只能赋予法院。  相似文献   
5.
学习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出发,就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为何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光学思想,开成了他独具特色和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6.
从1874年《申报》有关日军入侵台湾的“论说”文章中,可以看出,在对日本的警惕、对日本出兵台湾的动机和借口以及对台湾事件的态度等方面,《申报》坚持独立舆论,与官方有不同声音。但在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时,《申报》与政府保持基本一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爱国精神和正义感。《申报》之独立舆论及其特征,对于研究近代中日两国相互认知、中国人的日本观及其变迁,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网络日益成为民众发布信息、表达民意的平台,同时为政府了解民意、改善民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如何正确分析和界定网络舆情,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网络执政能力,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成为政府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是现实民意在网络空间的反映,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反应事关政府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文章根据2009年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归纳并分析排名高低的原因,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经验教训,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从而形成网络民意与政府工作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传播发布的新闻,产生了与以往平面媒体完全不同性质的新闻报导、写作与编辑——网络新闻。网络新闻自平面媒体文本的转贴上传开始,近年来已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网络新闻。所谓"新媒体"的概念在近年来变化很大,作为新媒体的标志,从互联网而后,有短信、手机电视、对等互联的P2P工具等等。受众的移动化导致了传媒的移动化,传媒的移动化成了当今新媒体新闻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与此同时,当新媒体新闻还在与传统媒体互相侵入、互相融合时,三网合并、全媒体、融合媒体的新闻概念也被提了出来。文章讨论新媒体演变过程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特别是网络媒体新闻交互中的公民新闻的舆情表达。除了时效性强、有图片、视频和音频的支撑、可以现场同步播报外,网络新闻的本质是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和交互,这使得公民新闻有了新的内涵。网络新闻的深度和交互表现在新媒体——各种背景的官方或私人网站对新闻的搜集、采访、发布和反馈,其中,反馈和交互产生了新闻的新形态;而新媒体尤其是私媒体如播客、博客、聊天室、微博等的运用,对社会舆情的表达也有了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05年,清政府派出以载泽等五大臣领衔的出洋考察团,是为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考察政治大臣的选拔颇费周折,最终入选者基本上对宪政持认同态度,展示出清政府对待宪政改革具有相当的诚意。同时,舆论界对考察政治大臣的选拔过程密切关注,行使了批判、建言的职责,总体以支持、宣传清政府宪政改革为主,展示出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具有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