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2篇
教育   211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革命书刊的传播,立即着手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出版发行机构,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1)党组织最早创建的出版机构——新青年社   新青年社成立于 1920年 9月。它是因出版《新青年》杂志而命名的。《新青年》从第八卷第一号起,脱离群益书社而独立出版,成立了新青年社,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版机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它担负着筹备和组织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这是我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的早期组织。因此,作为上海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新青年>的编辑出版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新青年>先进的编辑思想使之成为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3.
1920年7月,袁振英来到上海,与老师陈独秀相遇,并接受陈独秀邀请出任《新青年》“俄罗斯研究”专栏主编.他由此步入中共创始人行列,由“五四运动急先锋”转变为“共产主义马前卒”.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社于1920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丛书”是中共红色出版事业的第一批图书,其第六种《欧洲和议后之经济》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成名作的中译本,由陈独秀亲自编辑校对.尽管凯恩斯本人并非马克思主义者,但是该书的编译出版对于帮助当时的中国人理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提供了新资料、新见解,发挥了启蒙作用,在客观上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渊源关系极深,《新青年》广告有着对《甲寅》月刊广告注重科学和学理精英风格的承继与超越。并在拥有学科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广博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彰显了对刊物自身宗旨和文学改革的宣传,重视文学翻译和新文学性的启蒙特质,与时代思潮紧密关联,承载着与新文学同步发展的多元意义,发挥了广告所特有的传播媒介作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新青年》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辐射影响强度。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前期刊载的广告进行全面梳理,来探究"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之所以能从普通刊物一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导向刊物,得益于北大得天独厚的资源以及陈独秀个人的营销手段。而在五四运动前夕,即使新文化人大力宣传新思想,而且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敬畏以及个人对于权位的追求,主张新旧调和依旧是大多数学子的选择。这也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后来更名为《新青年》。虽然当时陈独秀也信心十足地对“亚东”老板汪孟邹说,只要杂志办成,只需十年八年功夫,就会对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影响,推动中国人思想观念与文化风气的变革,①但或许他也没想到,这个杂志会在短短几年里风靡全国,并对当时的社会以及中国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梳理《新青年》部分研究成果:《新青年》文献资料整理角度、思想史角度、报刊史角度和社团史角度,最后提出自己的几点瞻望。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革命,而在此之前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这次政治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刊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自杀”成为时代精神症候之一。从根本上讲,无论是清代遗臣梁济的沉湖还是北京大学学生林德扬的自杀,都源自“文化激变”所带来的精神困境。新、旧两起自杀事件也引发了《新青年》同仁的关注和热议,他们对于“自杀”是非曲直的价值评判可直观地见出新青年派观念和价值的分歧。同时,由新青年的自杀也直接引发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对于新思潮的反思,成为促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向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