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1篇
教育   178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是极具个性的一位作家,他以田园牧歌式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边城》故事,但在这乡土抒情模式下却透露出作者的文化守成意识及对现代文明的警醒。分析作为牧歌形象的边城和反现代性的边城,可以从中看到沈从文先生牧歌咏唱下的理性思考及其背后的彷徨。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学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哲学价值论角度来看 ,乡土是人类最初始情感与最深刻理性集合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审视、衡量、规范物化现实的价值尺度或人文理念 ,是赖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 ,因此 ,乡土文学在这一价值认识层面上表达了一种“回归”理想 ,企图以此实现某种调适或拯救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民风民俗表现着民族精神。民俗中的婚娶、丧葬习俗更是民族文化精神蕴涵深刻的载体之一。民俗产生于土地,又反映着母体的发展变化。从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中的民俗现象尤其是婚丧民俗的作用和美学价值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引起人们对于民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通过尝试运用文艺民俗学的理论,从民俗视角对乡土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婚姻习俗进行文学批评,从而可以透视文艺的某些现象及其本质规律,发现并探讨特殊婚俗与当今文化形态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鲁迅发源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多是从揭露、评判的角度展现农村的破败、凋敝及愚昧麻木。沈从文则可说是乡土文学的另类。他以平等的姿态,以"乡下人"的身份来描写湘西边地的生活、风俗、人情。以自觉的美学意识和"安顺天命"的文化观点来表达笔下离乡背井的怀恋。不管是对"乡土人"的自然美好人性、雄强生命力的赞颂,还是描写轻贱生命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奈,都展现了一种"梦幻田园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6.
刘华 《文教资料》2011,(17):9-11
京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京派的文学创作大多以乡土文学为主。研究京派的乡土文学,须从他们的乡土文学观及其创作实绩两个角度进行考查。本文以废名、沈从文为例,分析京派的乡土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来看,周文小说在乡土文学和人性开掘方面有其独特贡献。作为四川乡土作家的周文,用冷静深沉的笔触,画出了川康地区的人间百相图,让读者窥视了中国内陆的黑暗面影。周文从生活实际出发,其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复杂多样、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深刻开掘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学的"乡土"不是地域实指而是一个具有文化意味指向的概念,依作家乡情所系它可以是乡村、小城,还可以是都市城郊、衰落的历史古城;乡土情感也不仅仅是怀恋故土,它在文化现代转型的语境中被重塑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其新质。  相似文献   
9.
孙犁抗日小说具有独特的浪漫唯美风格。除受到魏晋文化和古典主情文学传统的影响外,孙犁还借鉴了以屠格涅夫为代表的西方浪漫文学和以鲁迅、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因此,他的抗日小说创作完美地承载了历史赋予的革命使命。  相似文献   
10.
谈及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诸多问题:分析鲁迅、沈从文、巴尔扎克、塞万提斯、马尔克斯等大家的广义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实例;实证鲁迅“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主张之正确;这与马、恩的民族文学形成世界文学的论述有相同之处;“乡土文学”走向世界是时代潮流的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