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312篇
科学研究   41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4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在历史学科的人物教学中渗透为人处世的哲理,可以为初中生的人格塑造带来十分积极的正面影响。但在当前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往往只凸显了政治意义,在人格教育方面也以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为主,这明显没有将历史人物的教化作用充分体现。文章通过探讨历史人物教学对初中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要点与策略,以为初中生的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3.
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大多学校对人格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将其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本文分析了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优势,并提出了人格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4.
四川大凉山特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人格发展出现异常。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假设,摒弃对儿童问题和病理的关注,立足于人本主义的健康人格标准,借助毕摩信仰的力量,以灵魂建构为重心,着力培养特困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进取心;遴选民族艺术为课程,以学校教学、校外实践、特长训练为平台,努力构建特困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构筑"类家庭寄养"模式,重建家庭支持系统,着力培养特困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谐人际、情感及意志能力;设置"三生教育"模块,以发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人潜能、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培养特困儿童的责任心和生活能力。促使特困儿童的人格健康发展,为适应社会生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彬  彭彩菊 《教育探索》2004,7(12):65-67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潮中,西方人格教育学说传入中国,冲击了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观念,伸张了 教育促进人自身发展的本义,对于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梳理人格教育学说在近代 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的培养。高尔基说:“最伟大的事业是在世界上做一个人”。做一个人,意味着正直无欺,真实无伪,傲然挺立于人世间。人格就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良好的人格,是个体自我发展,事业有成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实践和时代的精神呼唤。爱因斯坦对人格有过高度赞美的话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全人才能创造出高尚和卓越的东西。”而他的人格力量和品质正如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所言:“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分析当代青少年存在的“道德危机”,探讨西方发达国家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走向,目的是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从而深化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德育》2005,(7):5-5
戴木才,男,1965年7月生。江西吉安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伦理学分会秘书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德育》2007,2(3):83-86
中华传统道德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博大精深,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民族精神、崇高气节、高尚情感和优雅礼仪,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我们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道德愿望,利用传统道德资源,梳理出符合田中学生实际的人格教育目标,通过环境浸润、活动体验、学科渗透、校本课程等途径,达到快乐中教育、喜悦中成长的文化育人目的,使田中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实现道德完满与人格充盈。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坎坷的,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大量的人物教育素材,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自觉守法观念服务,高标准达成人格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