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教育   205篇
科学研究   58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前,京津冀区域内物流业正在深入协同发展,选取相关数据,通过统计京津冀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量,测算碳排放量,剖析其成因,从制定政策、推行标准、调整运输结构等方面构建京津冀物流业绿色协同发展路径,实现降低碳排放量的目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绿色物流体系,最终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从农产品出口CO2排放的部门来源、能源分布以及技术系数三方面分析其结构特征。实证表明,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尽管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占总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比例较小,但农产品出口CO2排放量随出口贸易扩大不断上升,甚至超过一些工业部门。从结构特征来看,目前中国仍以中、高碳排放农产品出口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农产品生产链上总体CO2排放水平大大上升。农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会有效降低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达到发展低碳农业、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静  刘国光 《软科学》2016,(6):53-56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采取进口国投入产出技术系数和碳排放系数测算了在加工贸易背景下中国对主要贸易国的出口碳排放总量和单位碳排放强度,比较了现有的几种测算方法下中国出口碳排放的差异,分析了加工贸易下影响中国出口碳排放的原因。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走低,中国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状态导致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1)越低、中间投入占比(interput1)越高,中国的出口碳排放和单位碳排放强度越低。加工贸易进口令中间品生产污染转移至国外,降低了中国的出口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强度,验证了中国的"污染天堂"理论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首次将中间投入强度及投入结构引入到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中,选用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及2010年的数据,运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将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投入替代率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中间投入强度效应。结果表明,能源投入替代率加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中间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抑制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作用不明显。从因素总效应来看,除了2002—2005年间各影响因素整体抑制了碳强度的降低外,其他各区段间因素效应之和加速碳强度的降低。因此,调整投入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成为碳减排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2011,(12):69-69
据2011年7月1日〈新民晚报》消息。2011年7月1日出版的《环境科学与技术》(ES&T)杂志发表了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陈建民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定量计算秸秆燃烧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7.
8.
李顺成  肖卫东  王志宝 《软科学》2020,34(2):117-123
以山东省57个城市单元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家庭、住宅、城市和区域等多样化的视角对家庭部门的能源消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家庭部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构模型,探索性地分析了相关要素对家庭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有关能源消费的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某些影响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抵作用。实证研究证实,所选定的城市类型、城市特性、住宅特征、家庭属性、私家车使用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等6类影响因素对家庭部门的碳排放产生着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空间格局;②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是走向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也就越是减缓;③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产业结构演进速率以逐步减缓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以及最大限度地改善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供应结构,是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介绍低碳经济概念及其提出的现实背景;其次研究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再次综述了国外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然后重点分析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技术创新瓶颈;最后针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