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建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各民族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曾经代表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存在,自远古起就活跃于歌者、说者的通神语境和巫师的祝告祷告行为之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各民族儿童中代代传承。梳理多元族群共生的中国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是建立中国本土儿童文学史新观念的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2.
在对“质量工程”实施的背景、价值蕴含等做了较为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工程”视野下丰富和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内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就“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保障本科教学质量,从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执行力、提升质量文化等5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使两者的关系由隔离、分化、矛盾和冲突正走向整合、共建、衔接和互动,实现共生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共生发展包括四个层面: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的共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生,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共生,教师教育与教师市场的共生.  相似文献   
4.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是共生发展的关系,两者共生发展的基础在于谋求共同的利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是地方院校科研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院校科研的源动力,不断地对地方院校科研提出新的需求,拉动地方院校科研的发展。同时,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地方院校科研提供了资源支持。为此,地方院校科研应融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二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以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支撑,在一定经济发展背景下某一特定区域经济内生增长实现机制下,对山西省经济内生增长能力的形成途径进行探索和研究。消除或降低制度安排引起的经济效率损失对地区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分享分工经济好处的能力和不断累积自我发展能力,为山西省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以自我发展能力为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施宏伟  王发年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08-1711
科技创新性信息的效用形态与内生增长过程中的知识价值转换相关,表现为知识应用环节的非线性知识共生,直接影响知识供应链的形成。知识共生对于扩散效果和补充过程的强化,可使科技信息效用得以全面优化。对于科技信息效用优化目标的界定,有利于最优增长与知识共生激励的协同问题的解决,解释增长速率的空间差异,促使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内在化。  相似文献   
7.
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再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协调的。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与效益回收不对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级教育的地域布局、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一致、人力资本流失等因素所致。在教育与经济的联动共生中找到合适的界点,以经济发展吸引和容纳人才,联动教育发展,是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适宜策略。  相似文献   
8.
接受西方强权话语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一个世纪来所存在的现象,而全球化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当前民族文化研究存在着话语失落与方法失落的问题。在跨文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的研究应该走个性生存与文化共生的道路,一方面,要保持民族的个性,这是民族性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包括西方先进文化的经验,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道路,建构东方语境下的民族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加强地方高校和社会的良好互动。我国地方高校可借鉴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成功经验,“以他方为中心”,与社会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