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苏轼诗学批评之义理及其特点
引用本文:党圣元.苏轼诗学批评之义理及其特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6):19-27.
作者姓名:党圣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1
摘    要:苏轼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基点,以历史的经验为参照,更以其作为诗歌创作天才所独具之感悟和描述能力,对诗歌创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从而充实、发展了传统诗歌理论。关于诗之本质,苏轼认为诗是诗人主体在感物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自由呈现;关于诗的价值功能,苏轼提出了"诗须要有为而作"的命题;苏轼接受皎然、司空图等人的"象外"说、"味外"说,进一步发挥了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的诗美观;苏轼吸收借鉴道家的"虚静"说和释家的"空"、"静"观,对创作过程中主体"空静"、"物化"、"神授"、"兴会"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做出了揭示,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的艺术直觉理论。

关 键 词:苏轼  诗学批评  义理  空静  传统诗歌理论
文章编号:1000-5293(2003)06-0019-09
修稿时间:2003年9月6日

Theoretical Ba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 Shi's Poetics
Abstract:
Keywords:Su Shi  poetic criticism  theoretical basis  hollow tranquilness  traditional poetic theory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