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据这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进行分析,得出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相互制约、互为基础,辨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许辉 《培训与研究》2007,24(1):101-102
主体性原则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因此道德教育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为基础,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人的主体性问题不仅在哲学界而且在教育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受教育者不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在教育目的中也具有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受教育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主体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受教育者在实现教育目的的同时达到自我实现。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中的主体性也是需要得到重视的,它需要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施教者、受教育者自身来共同培养与弘扬。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我们的教育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军伟 《文教资料》2011,(4):114-115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理论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论证了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的统一。这对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激发和发挥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理论教育的主体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创新是思想理论教育的生命 ,发展是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题。构建和发展主体性思想理论教育 ,是思想理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思想理论教育的主体性以思想理论教育自身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前提 ,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保障和体现 ,以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6.
论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0世纪中期以来,主体性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为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主体性教育的提出、涵义、意义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明确了主体性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一种与传统被动式德育相对应的新的德育理论,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德育理论。它强调学生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交往关系为保证,以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动因,以特定的活动为中介。  相似文献   

8.
倡导主体性德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德育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以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倡导主体性德育,实践“三个代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也是德育理论创新和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所谓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教育要以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重要任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在课堂上尊重和信任学生,以学生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合理地设置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高中政治课堂。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思想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非常重视主体性思想,强调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发挥师生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rough focusing on forms of clothing, this article reveals how educated women from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in Pakistan and India made differential claims to being modern. Our analysis of two ethnographic studies shows how the participants mobilized their subjectivities as modern and educated women through a distinction between ‘local modern’ and ‘local traditional’. In this article, our goal is not to define modernity, but instead to illuminate what it meant to be modern in both contexts. We integrate the narratives of young, rural Muslim women in Pakistan with those of young, rural Hindu women in India to disrupt the linear telling of the production of universal and homogenous modernity through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2.
知识论课程现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经验”论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论课程现和“经验”论课程现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问性课程是主体同性交往的经验。交往是主体间性课程的核心,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培养完整、自由的人是主体间性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的使命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精心组织人类文化精华,培育受教育者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创造性。在长期社会检验与历史选择中,办学业绩显著并逐步获得公认的名校,以自己独特的高品位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高地。名校文化各具特色,其共有的基本特质表现为文化理念的先进性,文化生态的丰厚性,精神气质的独特性以及深刻而持久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学校文化的使命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精心组织人类文化精华,培育受教育者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创造性。在长期社会检验与历史选择中,办学业绩显著并逐步获得公认的“名校”。以自己独特的高品位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高地。名校文化各具特色,其共有的基本特质表现为文化理念的先进性,文化生态的丰厚性,考打申气质的独特性以及深刻而持久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论体验教育的合理性及其展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体验与体验教育受到了重视。不过,对体验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体验教育强调人的主观性,这与教育的科学性原则相冲突,因而对体验教育持否定的看法。其实,否定体验教育的观点值得深思。提倡体验教育的实质,是要转变了认识教育的思想路径,从受教育者意识活动的意向性特征阐析教育,体验是人的意向性结构的自觉构建,是培养自我意识的基础与环节。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中,以培养公民、造就公民身份、塑造公民道德为指向的公民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公民、公民身份等相关概念内涵变化的影响。同时,公民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自然也会伴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公民教育只是造就公民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公民教育也只是教育功能的一个方面。不过,无论如何,公民都不但需要教育,而且可以教育。公民教育的终极理想必然指向人类的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是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理解人、团结人、帮助人、激励人、教育人、培养人、善用人,进而提高人的思想,增强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应以此为思想原则、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修养。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raws attention to the uses of affect to produce specific subjectivities and moralities in educational policies. It highlight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pecific ideas of the educated subject, the family role presented in governmental educational policies in Chile, and the ways these ideas are linked to the subjectivities and communities which the market requires to function. My argument is that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affect regulation has become a strategic component of a government that articul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right ways to behave at home’ and ‘school success’. As a result, affect makes conservative cultural dispositions look natural. I use discourse analysis to show how these policies use affect to control and monitor behaviors and personal relations, as well circulating cultural logics and ideological structures. I analyze one particular document to show how affect does not work through meanings per se; rather, it circulates productive ideas of families, students' behavior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frames to organize a ‘good life’.  相似文献   

19.
闲暇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1):104-109,121
闲暇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完善人,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人"乐生"的教育目的。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特点与成因,从学校功能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为加强闲暇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组建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很多。各个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不利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是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电子商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即通过组建电子商务网络仿真实验室,将计算机类的课程与商务类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