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大众媒介自身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农民工形象的不公正报道对城市市民群体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两者社会隔阂的扩大,同时揭示媒介其行为的背后缘由——对农民工的刻板成见与商业化挤压,以及媒介自律的可行途径——回归人文关怀与公共职责。  相似文献   

2.
地区媒介形象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地区外部投资者、游客以及内部市民的态度评价。那么,地区媒介形象的社会建构机制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最终有利于构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地区媒介形象。本文以解释学的“成见”理论和传播学的“刻板印象”理论为根据,借助《人民日报》等媒介的报道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地区媒介形象的形成与“成见”或“刻板印象”有关,“传统”(经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地区突发性事件等)与“权威”(个体权威、权威机构、大型节庆活动)在地区刻板印象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刻板印象的内一外群体理论,形成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群体可分为内群体(图书馆员)、外群体(公众)和中间群体(未来职业者)。研究表明:(1)图书保管员形象是图书馆员最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其次为服务者和情报专家形象,但群体间的认同程度有很大差异;(2)未来职业者处于职业偏爱和职业焦虑的双重矛盾中;(3)图书馆员的内群体偏爱特征强烈,最认同自我在工作和服务热情上的表现,与未来职业者和公众形成强烈反差;(4)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图书馆实践中地位尴尬;(5)传统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仍残留在三个群体尤其是公众的脑海中;(6)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内一外群体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4.
服务民工——图书馆工作的新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二元制度的根深蒂固,城市主导的社会却又一直非常冷淡这个主角,以至这个数以千万计的、低文化程度的群体在城市文明中感到茫然.强调了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城市居民改变对外来民工的歧视态度,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鲍丹 《山西档案》2004,(1):33-33
人民网太原 2月 2 4日电记者鲍丹报道 :山西省今年将加大企业工会组建力度 ,凡与用人单位确立了劳动关系或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由工会进行实名登记 ,并作为会员发展对象。山西省省工会要求 ,每个企业都必须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实名档案 ,省工会将据此对全省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同时 ,工会会员变动工作单位时 ,也应及时转接会员关系。工会有权监督企业依照《工伤保险条例》 ,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使进城务工人员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据了解 ,今年山西省将重点关注新建企业、重大项目工程、社区、农村的工会组织建设 ,最…  相似文献   

6.
外来务工人员是一大特殊群体,尤其是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本文就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问题在长三角地区进行了调查.经研究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存在代际差异,他们的符号资本是其身份认同的决定因素,而他们思想观念的差异则来源于社会网络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董宽 《新闻三昧》2006,(12):4-7,32
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出现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分化与重新整合,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完成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外出进城务工农民约为1.2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人。然而,在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却始终处于社会地位引致权益剥夺的尴尬状态。自孕育形成之日起,这些离开土地、走入城市的流动劳动力便挣扎徘徊在城市生活的底层,个人权益及群体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相…  相似文献   

8.
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结合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理论,考察新浪网新闻频道2014年关于90后的报道,重点研究新浪网呈现的90后媒介形象,判断其在对90后报道中是否客观公正。结果表明,在新浪网关于90后报道中,整体比较客观,有助于加深大众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使其得到社会更多认可和包容;另一方面,报道也存在议题偏向、报道细节失真等问题,易使社会大众对其产生固有成见与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9.
王姗姗  魏星 《今传媒》2016,(12):160-161
近年来,各类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成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带有刻板印象的报道手法使受众对"豪车车主"这一群体产生消极认知.本文选取《凤凰网》《新京报》《半岛晨报》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这一阶段有关豪车交通事故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刻板心理现象及其负面影响.同时,本文提出增强记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等以减少这类报道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0.
张政 《传媒观察》2003,(6):41-4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不少过去的郊区或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成为生活在城市,但又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的特定人群,当前传媒称之为的“外来人员”。无论是行政区划调整还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进城时间不长,在生活习惯特别是精神消费方面还留有很深刻的农村痕迹;虽然现在生活在城市中,但他们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还不属于城市的一分子;在精神生活上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主  相似文献   

11.
媒体在“边际人”获得社会认同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京华时报》、《新闻晨报》两份都市报本地新闻中关于外地人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媒体主要建构“边际人”负面形象和受难形象,并强调其外来属性和“他者”特征;外地人用以抵制主流文化的“乡土”关系和底层“边际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被扭曲为社会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12.
刘菊花 《图书馆工作》2010,(1):11-13,17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鄂州市以统筹城乡为视角,把农村和城市图书馆的“文化低保”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规划,逐步实现建立城乡“文化低保”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本文就“文化低保”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做法和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蒋苏  曾艳梅 《新闻世界》2013,(7):254-255
【摘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全国有将近2亿的农民工,而这些农民工大都集中在我国特大城市中从事社会劳动.这些农民工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当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工与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难免产生摩擦和冲突.调查显示,30%的农民工在广东工作,其次是上海和北京.一说到农民工,大家往往把该群体与这样一些特征联系在一起:穿得脏兮兮的、不讲卫生、说话粗鲁、不懂礼貌等.笔者的一项抽样调查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农民工的欠佳形象是怎么在我们的印象中形成的?这种形象是现代农民形象的真实再现吗? 除了少数个人与农民工直接接触产生的认识之外,大众对农民工的形象认知与了解主要来自大众媒体的报道.上述农民工欠佳形象的形成与大众媒体对农民工的相关报道是不是有着直接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5.
常慧 《东南传播》2012,(11):72-74
医生的媒介形象分析是对医生刻板印象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医生的形象也越来越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1年的《陕西日报》和《三秦都市报》这两份不同定位的报纸为例,分析医生在媒介中的形象。研究发现,对医生形象的报道主题单一化,报道不够全面客观,使得医生的媒介形象妖魔化。  相似文献   

16.
湘潭产妇身亡风波中,因受众对医生具有先入为主的标签式刻板印象,又有部分媒体对不真实报道的极度渲染,导致舆论偏向产妇一方,但随着信息公开,医患矛盾中的公众立场逐渐回归客观与理性,舆论很快就出现反转。文章将探析湘潭产妇之死中刻板印象的构建以及舆论反转中刻板印象的消解机制,以期媒体能够有效的对刻板印象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朱应霞 《视听》2022,(2):37-39
作为一款男性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中的男性成员代表的是中年男性这个社会群体.节目组采用一系列解构与重塑形象的策略,使得传统中年男性群体的刻板印象被颠覆,契合时代特点的新中年男性群体形象被塑造起来.不管遵循什么样的颠覆路径与重构策略,在通过综艺节目塑造群体形象时,媒体也应兼顾价值多元性,引导受众突破单一的工业化审美...  相似文献   

18.
张杰  孙晓萍 《现代传播》2015,37(2):28-33
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生产是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范畴化和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于该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从媒介到现实的社会心理生产机制,通过对《非诚勿扰》男性受众的深度访谈,发现媒介建构的"女性"范畴通过具象化、类社会互动和群体边界确定等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男大学生群体现实的"女性"认知范畴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中央电视台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2009年至2014年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闻调查》在未成年人报道中存在刻板印象,其报道内容与特定时期社会议题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一、农民工主体的转变和媒介需求 2009年中国"农民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人物",该杂志认为:农民工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乃至帮助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深圳富士康打工者们的13连跳和2011年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的摩擦事件等,却成为国内媒体对"农民工"关注的焦点.于是,农民工的媒介现状成为值得探究的课题.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首先会发现他们的主体正在发生着变化,也因此产生了新的需求和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