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海燕 《新闻世界》2012,(4):142-143
在新媒体环境下,与媒体关系密切的企业危机公关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传播的新特点、新媒体在企业危机公关中的作用以及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管理者应采取怎样的危机公关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者处理危机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引发了一场公众质疑中国红十字会组织本身的信任危机,此事件中带来了很多不同层面的思考。而就红十字会本身而言,是一次危机公关事件,而且是一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事件。红十字会的反应迟钝和其组织本身固守旧的组织公关方式和不改革的态度,对新媒体环境下公益组织危机公共关系应对提供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韩冰 《大观周刊》2011,(22):56-56,76
本文介绍了转型时期媒体环境的特点和组成,阐述了明星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生存状态和他们遭遇到的新危机.并以郭德纲封杀事件为例,通过危机公关5S原则分析其公关策略的失败之处。同时,本文还论述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明星危机公关遭遇到的新挑战及应对策略,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发展给了每个人发表言论的平台和机会,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给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中,网民可以随时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内容的补充,给政府或企业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增加难度和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的政府或企业在应对新媒体环境公共危机事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传播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新媒体传播特性基础上,总结新媒体传播带给企业危机传播管理的挑战,分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在企业危机传播管理中的位置及角色,并由此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传播管理的应对策略,即:在危机潜伏期,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方案,设置专门的危机处理机构,防止新媒体传播成为企业危机公关的诱因;在危机爆发期,把握新媒体传播沟通工具的作用,快速灵活给出对策,削弱危机的破坏性;在危机处理期,优化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姻互动;在危机扩散期,要加强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培养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支持者;在危机恢复期,进行情感引导,实施新媒体危机传播管理的感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16):59-63
新媒体的兴起使企业危机公关环境变得日益复杂:网络手机媒体及时性与开放性特点使危机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性使信息传授角色模糊,危机信息高度共享;新媒体"把关人"角色的弱化使危机信息传播失真,引发更大的危机。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企业与媒体之间的"使用与满足"关系,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提高,受众能够自主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负面网络舆论容易在新媒体环境中被放大,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潜在危机。因此,提升政府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已成为新媒体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青岛大虾"事件为个案,分析了事件中政府危机公关的表现与问题,并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策略提出了四点建议: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和奖惩制度;政府应及时发布信息和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完善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管理体制;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透明化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小范围信息传播,新媒体时代信息公开透明、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对企业的危机公关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基于危机公关5S原则对“土坑酸菜”事件中涉及公司的危机公关行为进行分析,并基于网络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玉婷 《新闻世界》2014,(4):181-182
以网络媒体、数字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企业需要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考量在新媒体环境下该如何借采取更合时宜、更全面的危机公关方式来引导网络舆情、处理各类网络危机事件。本文借助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具体分析因网络微博而起的“西门子冰箱事件”的整个起因、过程结果等,来解读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从预警、处理到善后等各个方面的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产品质量危机和企业形象危机为切入口,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初步印证了危机公关下的广告策略对于企业应对公关危机的积极意义,并简单探讨了危机公关下的广告策略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危机传播管理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强生"泰诺"药物中毒事件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下成为一个被企业和学界重视的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的胡百精教授提出,危机传播管理应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入手。新媒体崛起之后,企业公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企业开辟了更快速高效的公关渠道。本文以班尼特形象修复策略,来指导和评估危机公关中的告知路径,具体分析了"海底捞"门店卫生事件危机发生、发展、公关、信道、结果整个过程,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12.
肖凝  刘洁 《新闻传播》2018,(15):102-103
危机传播管理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强生"泰诺"药物中毒事件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下成为一个被企业和学界重视的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的胡百精教授提出,危机传播管理应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入手。新媒体崛起之后,企业公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企业开辟了更快速高效的公关渠道。本文以班尼特形象修复策略,来指导和评估危机公关中的告知路径,具体分析了"海底捞"门店卫生事件危机发生、发展、公关、信道、结果整个过程,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13.
<正>随网络环境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企业危机纷至沓来,网络群体也在以几何倍数扩张,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也是越来越深,在网络这个媒体环境的额影响下,企业危机公关策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网络媒体环境对危机公关的影响不同的媒体环境下,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策略,得到的结果就会迥然不同。三株公司和家乐福集团就是典型案例,一个消极应对,结果跌下畅销保健品的神坛;一个积极应对,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上世纪九十年代,登上中国  相似文献   

14.
杨军 《青年记者》2015,(8):15-16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1.危机公关主体媒体素养较差近年来,社会中出现了大量有悖常理、对人民群众情感与理性造成极大冲击的公共危机,在此类公共事件中,政府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事实上,虽然互联网舆论有能力成为公权力机关改善自身的重要动力,但若是每当出现公共危机时,政府都不能够体现出其在拥有庞大资源下应体现的功能,那么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仍将出现。2.缺乏科学合理的危机应对手段  相似文献   

15.
王鹏 《中国传媒科技》2013,(10):137-138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这种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公关管理工作的职能使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那么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科学地处理公关管理成为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公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处理公关管理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简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危机基础上,以周克华被击毙个案为例,就基层政府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危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各种以利益矛盾为导火线的公共危机事件,政府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积极主动地引导媒体舆论进行有效的危机公关,已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是在阐释新媒体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在危机公关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为使医院危机信息传播工作走入制度化、正规化的轨道,打造"老百姓放心医院"的金字招牌,医院需要针对危机公关进行新闻发布管理,以提高医院危机公关新闻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及时澄清事实,主动引导舆论,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一、医院应对危机公关的新闻发布管理新闻发布工作,关系到医院新闻发言人工作开展的成效,其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延伸发展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可以说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媒体,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便捷简单,交互性强等诸多特点。高校是人口紧密集中且最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在舆论传播方式和途径多元化的当今,新媒体传播碎片化使得高校针对危机突发事件的管理愈发困难,高校舆论的引导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重视对高校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的提升,探寻更好的媒体公关思维,更完善更科学有效的舆论危机应对机制是确保高校教育稳定的前提。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舆论危机应对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危机公关应对能力,建立良好的危机沟通机制,才能合理解决危机,塑造良好形象。本文通过对河南兰考火灾事故中当地政府的危机沟通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通、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危机公关意识缺乏、新闻发布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危机潜伏期做好危机预警、危机爆发期积极应对媒体与社会舆论、危机扩散期与媒体积极沟通引导舆论、危机消退期进行自省并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