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绮雯 《广东教育》2002,(12):28-28
在语文教学中,训导语言思维应以口语训练为手段,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为核心,借助语文课程训练这个载体,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说,以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使其准确释放自己的情感和理智,彰显审美品味。一、当好训导语言思维的“导演”,把主角地位还给学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的思维围着老师转,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练得少。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要当好训导语言思维的“导演”,把主角地位还给学生,自己少讲,让学生多说,将课堂内容设计成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大平台,在有限的时间内,启发…  相似文献   

2.
冯其英 《贵州教育》2009,(13):38-38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殊不知这正是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思维的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参与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必需,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是教学一线老师需“时刻准备着”的命题.“思维着的精神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如何让这世界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在教学园地结出丰硕的果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问得巧妙,答得精彩.学生的学习状态好坏更多来自于老师激发学生质疑意识.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问题是教学精彩的亮点,质疑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生成点.那么,如何活用、巧用质疑意识呢?  相似文献   

4.
石顺宽 《云南教育》2005,(34):33-33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得清楚的人,必定想得清楚,想得清楚的人,才能说得清楚。在“名数改写”的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说”的训练,既有助于学生理清改写的思路,提高改写的正确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名数改写中如何进行“说”的训练呢?  相似文献   

5.
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是促使其取得学习成功,进入学习良性循环的起点。“三动”教学模式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点,通过“全动”、“互动”,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形象地把数学喻为“思维体操”,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做“有心人”,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笔者就有关三角教学内容谈一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而言,是唤醒“内因”自主奋斗的原动力。意识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只有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矛盾时,才会主动地问一个“为什么”,此时,我们说学生才真正地启动了思维。因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是思维品质深刻性的表现。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了学生创造意识的萌芽发展。同时,问题意识有利于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主动发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两主”异步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它在体现学生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分步教学,既能针对后进生的实际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传授,又能对优等生进行思维拓宽,提高审美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所有学生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王纲 《湖北教育》2004,(1):47-47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预设的思维轨道,学生被动地沿着教师的思维走向思考问题。特别是毕业班,一些教师手中攥着“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不放,不厌其烦地讲述那些所谓的知识点。一个“之”字,从词性到意义到用法,旁征引博,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以引导阅读为主线,以启发思维、体验创造为重点。采用“以读促思”、“质疑问难”、“再读加深”等办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放得开,导得巧。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质疑问难中,尝试创新,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要求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构,创造新事物,其特点是推陈出新,力戒墨守成规。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激趣引思,启发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创设最能激趣置疑引思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况。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用“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猴王把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小猴嫌少了,于是猴王就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成为生存的通行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下面,笔者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问题谈点浅见。 一、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   首先,是长期以来,教育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过分注重教育适应社会的价值而忽视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不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教师…  相似文献   

13.
华丹 《小学校长》2006,(6):30-31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或发明一种新的反应方式。用以处理或表达某种事情的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语)。它常常表现在我们广泛的思维活动中,是思维的核心部分。列夫&;#183;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学得多、学得快、学得深、学得巧、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小学阶段,一些教师经常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甚至学生的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有学习上的创造性。时间久了,学生容易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实践表明: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先异后同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探求新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音乐欣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本文针对普通高校的学生特点,探讨了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知乐”,“知什么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他们的观察能力不强,不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对生活中很多的事和物印象不深,写起作文来思维无法展开,题材无法拓宽,就容易“卡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来自素材的积累。而运用多媒体可再现生活情境,为作文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提问,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导,促进学生探求新知的动力,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和必备技能。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问得巧,愚问得笨”。当我们走近名师,去感受他们精湛的课堂提问艺术时,果然得出“名师问得巧,教学始成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思维。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从“延迟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多元思维空间”等角度,探讨提升学生情感思维的有效策略,落实提升学生情感思维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震华 《甘肃教育》2002,(10):24-24
历史教学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已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而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实现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发展历史思维的前提。但是从目前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看,对教与学、主导与主体关系的认识,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仍采取简单化的“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等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被动、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学生上课应该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提出疑义,并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好这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运用各种方法,千方百计使学生进入思考活动状态。为了使学生越过思维障碍,取得教学成功,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1.设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疑问,立障碍,布迷局,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创…  相似文献   

20.
一、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惑 1.阅读主体的迷失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将教学参考书对文本的阐释作为唯一标准,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唯一尺度。还有一些教师,尽管坚持“启发诱导”,却是千方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预设的框架中。这些认识尺度过分求同的取向,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