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副文本作为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递着多样化信息,对译本研究具有启示意义。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中,副文本担当着重要角色,但相关研究屈指可数。本研究聚焦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构成要素及其功能,以期揭橥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的价值。研究发现,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在阐释译者翻译观和翻译动机、重现源语语境、弥合文化差异、建构中国古代哲人形象与促进译本接受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为中国哲学典籍“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架构核心,“译者中心”及译者行为是无法回避的论题。译者看似隐身于源语信息的传播过程,但并非全然是“局外人”,其思想早已内化于译文之中;其次,译文是译者与读者的互动场域,译者考虑到读者的思维习惯和信息传递的效果谨慎编写译本,读者阅读译文时,也必然会感受到来自译者的关照,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共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选取罗希文,李照国《伤寒论》译本作为参照,意在紧扣译文线索,认识译者通过调整译文实现对原文本信息受者的“关怀”与“不周”,对比译者的翻译思路及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认识评价传播对象对于译文的适应性,以及影响译文质量的种种因素,期待对日后的中医英译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鸡西大学学报》2022,(1):151-158
基于阐释翻译观,研究《飞鸟集》郑振铎和冯唐译本在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的差异。郑振铎和冯唐出于对原作的兴趣,“信赖”并翻译《飞鸟集》;“侵入”性地理解原文;在“吸收”步骤,郑振铎运用异化以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冯唐则使用归化改变原文的形式;最后都对译文进行了“补偿”,力求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平衡。研究发现,两译本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差异源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所受教育、翻译目的、个人意识、文化观念和诗学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具有完整逻辑系统的哲学著作,作品的第一章是老子大道思想立论的基石,对整部著作起了总纲的作用。英国汉学家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译本常被作为研究老子学说英文翻译的范本之一。该文将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英译本第一章与原文逐句比读,分析译文翻译的出色及不足之处,指出译本注重还原《道德经》的历史文化语境并突出原文核心概念的哲学含义,认为在对文化典籍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能偏离原文的文本含义和主旨精神。  相似文献   

6.
翻译策略会影响译文风格。通过译文的对比分析,认为理雅各的译本比韦利和希顿的译本更具诗韵,风格传达更好。但是,三个译本均遭受了修辞色彩的损失,未能完全传达原作的风格效果。故要减少《道德经》英译时的风格流失,译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中英文功力。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典籍英译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内涵的掌握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了译文的呈现,造成了译本的多样性。本文对理雅各和陈荣捷的《中庸》节选译本提出批评与鉴赏。  相似文献   

9.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体认翻译学(Embodied-Cognitive Translatology, ECT)认为,翻译是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对比译本间所体现的体认差异是对译者偏好、译语特征、翻译选择以及内在理据的发掘与证明。《离骚》大量的名物意象展现了作者体认机制,而其翻译则反映了译者基于原文进行“映射”与“创仿”的诸多手段。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利用ECT三要素框架对比代表中国译者、汉学家译者、中外合译三类典籍外译模式的许渊冲译本(2008),霍克斯译本(1985)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2001)在《离骚》72类名物翻译上的处理特征,探讨ECT框架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而剖析了三类译者的翻译偏好和译语特征,阐释了译本差异存在的主客因素,阐明了译者在两套核心原则映射间的位置与其译本呈现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学有效外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阐释,其注重译作读者的反应。功能理论学派的“目的论”强调译者有权利按照翻译的目的和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诗歌翻译应将两者相结合,实现译者与读者的共鸣,并实现译本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副文本形式多样,功能各异,是翻译文本的有效补充,对源语文化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华人哲学家陈荣捷1967年出版了首个《近思录》英文译本,该译本使用了丰富的副文本元素,是译者哲学研究和翻译的深度结合。以副文本为研究切入点,梳理陈荣捷《近思录》译本中的副文本类型及功能,并探究副文本对翻译文化的建构作用,促进朱子理学文化形象的建构和朱子理学在西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文学意象翻译是《诗经》英译的重点和难点。鸟意象在《诗经》意象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类的生活特点和思维习惯。符号语言学强调符号和文化的关系,以源语语用意义为核心。在以《诗经》中鸟的飞、鸣、羽、巢意象为研究切入点,对比亚瑟·韦利和埃兹拉·庞德的鸟意象英译文后可以发现,韦利译本比庞德译本更加注重符号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照顾语言文化差异,保证意象的语用意义和指称意义均得以恰当传达。  相似文献   

15.
理雅各和韦利是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汉学界的阶段性代表人物,标志着英国“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历史过渡。从翻译生态伦理的综观视角,细读两位汉学家的《道德经》译本,主动把握传播中国文化的诠释权与话语权,实现典籍英译研究历史性与现代性的交互嬗变,在弥散性与散点式的翻译生态链中,促成“译者—译境—译文”的融合迭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合理拓展《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16.
殷小娟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9):109-112,115
基于对韦利﹑辜鸿铭﹑刘殿爵和丁往道四个《论语》英译本中有关"仁"思想内涵的译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文化背景不同的译者对原著思想的理解和使用翻译策略的不同对中国古籍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诗英译的诗学转变指影响诗歌翻译的语言艺术形式及美学观念的转变。本文从湛约翰1867年发表在《中日释疑》上的《花笺记》英译本出发,探讨19世纪中后期汉诗英译中的诗学转变,发现该译本一改前人翻译《花笺记》时采用的无韵诗体和散文体,采用音步整齐的抑扬格英诗诗体,将中文里难登大雅之堂的粤语木鱼歌改造成英语世界中高雅简练的抑扬格诗篇。研究表明,湛约翰译本是在《花笺记》欧洲译本已经对后来译者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的焦虑”后重寻更为确切翻译范式的一种尝试,反映了当时汉诗英译中亟待重新确立翻译范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与科技翻译等非文学翻译注重传递客观事实不同,散文翻译以传递作品的美感与情感为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难免掺杂个人情感,而译者的情感对译文质量与风格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比《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两个译本中译者的情感,分析不同译者的情感的异同,以体现译者的情感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及局限性。本文对译者情感的研究,有利于译者在散文翻译中把握个人情感的“度”,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者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表达,译文即是译者主体性的再现。不同时代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使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大有径庭,译本在文体风格、语言修辞等方面的展现也有所差异。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月亮和六便士》的两种中译本,从译者所处时代背景、翻译风格等角度出发,可知译者是如何在译本中发挥译者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用《论语》之中“恕”来概括其道德标准,通过对此哲学术语的历时性译文对比分析,可以详细观测到各译文差异的潜在原因,在于译者主体翻译阐释过程中,呈现出对“音”,“形”和“义”三个元素的操控.结果发现,中国哲学概念的翻译,其实质是一种创造性诠释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