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医务工作者与患者接触,不是纯科学的事情,而是需要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时,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既要有对人的医疗权利、生命价值、健康利益、人生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关怀,又要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职业品格、道德情操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医务工作者与患者接触,不是纯科学的事情,而是需要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时,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既要有对人的医疗权利、生命价值、健康利益、人生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关怀,又要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职业品格、道德情操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商的职业道德,使医学生除了具备医生的基本技术素质外,更能在日后艰巨的医疗行为中体现人文关怀.文章分析了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积极探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医学要求新生儿科医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外,也需要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提高新生儿医师人文素质素养是时代发展和医疗改革的需要,新生儿学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人文精神,循证医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完善新生儿医师的培养急需人文精神。因此,需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实践人文关怀,重视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5.
隐性课程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环境信息,这些环境信息隐藏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人文关怀、人文医疗手段层出不穷,因此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成了当前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对隐性课程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中的作用的研究,说明隐性课程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温暖的医学生"是具备有人文关怀精神、具有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医疗后备力量。在政治政策、教学方针、学生自我意识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的同时,现阶段"温暖的医学生"的培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素养培育工作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医学人文关怀素养培育与高等医学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关联,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素养培育是医学院校日常德育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但是,当前对于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现状反映出社会本位主义教育理念的根深蒂...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文关怀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得愈加重要。本文阐述了人文关怀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思政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归因,并对思政教育工作视野下的医学生人文关怀路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与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成为医学教育中与医学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内容。当前的医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及社会观念、医学教育课程不尽完善、专业课教师人文基础薄弱、医学生自身价值观功利倾向严重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人文素质缺失的情况。为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应积极探索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如课程设置的特色创新;教学内容关联性和实用性的探索;教学及考核方法灵活多样性的改革;人文素质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等。  相似文献   

10.
"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体现医学生个体的素养和品格。当今的医学教育却在强化"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中不知不觉弱化了培育"人文素养"教育的责任。而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且多半是需要扶助、关爱的病人。弱化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环节,使医学生很注重专业的学习,忽略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导致护患关系恶化,也使医学护理工作偏离了关怀照顾的职业内涵。本文通过对190名医疗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发放"医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认知,提出了21世纪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决定高职教育模式的根本,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把红土地的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平台,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一条又专又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学者倡导的"健康中国,健康人文",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都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学生是未来临床实践的主力军,而临床本科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转换身份成为医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主旋律。然而,我国"重医学、轻人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在医学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就如何在临床教学中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展开探讨,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重要过程,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阶段。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强调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而忽视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通过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实习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探讨、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培养、礼貌用语的使用、患者心理洞悉和沟通技巧的培养等,提高实习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改善实习生的医患沟通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学教育的目标要注重培养医学人才的主体精神,全面提升其临床知识、临床思维和人文素养。其中,临床思维的训练是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专科化程度极高的肿瘤学科。为探索适合肿瘤学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进行改革教学实践,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人文关怀素养,实现医学生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合格的具备全科医生临床思维的肿瘤专科医生。  相似文献   

15.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决定高职教育模式的根本,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把红土地的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平台,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一条又专又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是引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并服务于社会的高端人才。一个合格的理工科研究生应该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育理工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除了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健全的培养机制外,还应该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理工科研究生科学实验研究的培养环节,以实验室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为国家造就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雷锋精神的培育,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与民族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辽宁省高校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整体态势良好,但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文章结合德育环境理论,从大学生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角度分析当前雷锋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认为应从注重雷锋精神培育的全面性、创新雷锋精神培育方式方法、构建"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必须,是确保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本文从目前高职高专重专业轻人文,学生人文知识欠缺的现状思考,探讨了人文素质的内涵以及历史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作用,认为中国历史文化课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强大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决定了其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完美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文章还对高职高专强化人文素质教育途径,进行探索性思考,鲜明地认为:在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前提下,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当务之急;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人文历史知识不仅是社科知识的重要组成,而且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壮医内儿科学》是壮医学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文章以"立德树人"运行机制理论为依据,结合壮医专业学习的实际特点,提出构建壮医学生培养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在以下五个知识点的授课中进行"三全育人"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目的是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感,对于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误区,探讨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探索构建和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思路与实践,提出了高校培育创新人才要进一步提升大学教育理念,拓展大学教育功能;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渗透人文精神培育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精神培育环境;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