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总设计师,他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凝练成了其深邃而影响深远的大学教育思想:“学术至上”是大学办学宗旨;“大师”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基础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2.
周勇 《上海教育》2013,(10):54-57
近十多年来,许多学者都在探索,自蔡元培1912年担任“教育总长”以来,年轻一代如何奋力开拓“新教育”,各自又为“现代中国”贡献了什么样的“新教育”。国内外学界早已公认胡适乃是蔡元培之后的教育学术“中心人物”。作为蔡元培看中的教育改革先锋,胡适曾以其思想、行动和人格魅力,使蔡元培的“新教育”理想变成了一群“优秀分子”的执著行动,孔子以来的中国教育传统也因此切实形成现代意义的内涵革新。那么,胡适究竟为“现代中国”作出了哪些值得表彰的“新教育”贡献呢?  相似文献   

3.
何谓大学?有容乃“大”,大学为“学”。蔡元培执长北大后,围绕着“容”和“学”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为之注入了现代大学的灵魂,使之由一个封建官僚的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高等学府。蔡元培不仅是北京大学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先生     
余毅 《21世纪教育》2003,(12):72-73
本文作于1942年蔡元培先生74岁时。作者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概述了蔡元培先生自1917年任北大校长后,整顿旧北大平庸涣散沉闷的“衙门”校风、倡导自由民主动平等的现代学术的实绩,从而证明文章的主要观点:无论在教育还是在学术上,蔡元培先生都是开风气者和奠基者;他以崇高的地位、热烈的情感、真实的见解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文章收束处,点出蔡元培先生看似平常却堪称改写了现代中国历史的“中心主张”,一则总结了蔡元培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二则文气贯通、首尾呼应,饱含了一个亲炙其教的学生对恩师的深切理解和醇厚感情。是一篇寓深情于平淡叙事之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学者。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将北京大学改造成我国最著名的一所高校。毛泽东曾经赞誉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科学精神出发来批判宗教。以西方近代审美主义和中国古典人精神作为思想资源重建中国现代审美教育对人的完善的价值追求,力求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提供一种审美主义转变和审美主义的道路,从而在中国的现代性遭遇中树立起审美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看了这个标题,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什么叫“中国现代教育”?为什么称蔡元培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蔡元培执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及时把巴黎和会消息告诉学生及不顾个人安危、营救被捕学生等史实,论述了蔡元培对于五四运动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是中国教育史上卓绝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制定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现代教育蓝图的开拓者,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蔡元培通过对西方古典美学的批判接收,对儒家礼乐教育、中庸思想的传承,构建了其独特而系统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启蒙思想家、民主革命家和教育改革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许多个“第一”与蔡元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其教育改革思想宏富精深,其教育改革实践成效显著,其教育改革精神令人钦仰。 蔡元培的学校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