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由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等因素,近年来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自杀新闻"已成为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少数电视媒体在自杀事件报道中过分追求"眼球"效应,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倾向,对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亟待引起注意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胡小纯  程颖 《新闻世界》2012,(7):274-275
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以深度挖掘新闻事件,展现事件真相见长。调查性报道中,平衡性是一个重要原则,给每一方话语权,从而将事件更客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在实际报道中,往往也会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3.
从2010年1月23日开始至7月20日,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其中有很多起跳楼事件是接连发生的,这种由一起自杀事件所引起的在短时间内的复制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维特效应"。在这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人们生存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考虑到媒体报道的放大和凸显作用,要求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必须持谨慎态度,不能一味追求...  相似文献   

4.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许逸 《东南传播》2010,(9):79-82
自杀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大众传媒对自杀事件的描述和再现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杀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自杀新闻的报道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2009年9-11月国内五大网站(新浪、搜狐、网易、新华网、南方报网)的自杀新闻进行研究,以探讨我国网络媒体如何改进对自杀问题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它包括事实层面、背景层面和意义层面。但是,无论是其事实层面、背景层面等"外部世界"还是其意义层面等"内部世界"都不是一种"给定的实在",而是由新闻媒介借助特定的语言符号建构起来的"象征现实"。  相似文献   

7.
孙璐 《新闻世界》2014,(8):354-356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网络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对公众的公共健康观念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自杀是一个争议较大且研究意义显著的问题。现有研究指出:面对自杀这样的敏感议题,媒介在进行新闻生产时,应该加强对舆论和公众观念的引导,将自杀行为当作一种公众健康问题来进行报道。本文以2019年12月南方周末关于北大女生自杀事件报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框架理论视角分析该报道自杀议题的媒体呈现方式,并提出两点规范性建议:在概念系统层次构建理性同情、以人为本的新闻框架,在文本结构层次构建融入结构性问题和权力因素的新闻框架。  相似文献   

9.
刘瑀  高怡 《新闻世界》2011,(8):251-253
对待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报道策略,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综合多方资料,以"武汉北京暴雨后城市内涝严重"这一事件为例,探究各类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上的侧重点、频率和相应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系统、具体的反映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或典型人物,阐明其因果关系,揭示其实质内涵,预测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已确立了它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样式中的一个重要品类,作为新闻文体的新突破,它具有什么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刘峥 《新闻世界》2012,(8):266-267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由于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影响力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更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执政,因而此类新闻的报道更需要媒体承担好责任。本文以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大型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为例,分析我国媒体对于该类事件的报道现状,并围绕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应怎样承担好责任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大勇 《新闻实践》2010,(11):63-66
近一个时期以来,自杀、凶杀等社会极端事件成为了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以死抗争”的新闻框架在此类事件报道中被屡屡使用。事实证明,“以死抗争”框架在唤起受众注意、制造情感共鸣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并非所有的极端事件都适用于“以死抗争”框架,不加选择和节制地使用这一框架,将使其传播效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3.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以揭露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传入我国以后,对我国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阵痛、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示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公众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当前社会,它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和守望改造社会的能力。本文以《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深度报道为例,旨在从新闻伦理和社会伦理两方面对调查性报道进行伦理学上的思考,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第一时间》作为民生新闻栏目,几乎每天都有灾难性报道,其中有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人为惨案。如何在准确报道灾难事件的同时,又强化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呢?这就需要记者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刘慧玉 《新闻爱好者》2010,(10):169-169
前不久,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新闻宣传有"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报道难、舆论监督难和新闻创新难,并要求各新闻媒体努力破解新闻宣传"四难"。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解决自身素质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把握好自身的思想源头,破解"四难"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7.
进入网络时代,由于受受众的心理喜好及生活节奏的影响,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本文从新闻事件打头、做强深度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和报网联动等四个方面来谈报纸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小人物"报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8.
现象性新闻是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某些热点现象进行的报道。和传统的“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模式不同,现象性新闻报道所报道的事实往往能够集中反映某一类现象的若干个事实。现象性新闻不同与一般的事件性新闻,也不同与我国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典型性报道。事件性新闻一般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往往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或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选材较为单一。典型报道则要求新闻事实涉及的人或事要极具代表性、典型性,并且题材集中单一。  相似文献   

19.
贾丽云 《今传媒》2014,(1):54-55
复旦投毒案作为最近发生的热点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新闻界、教育界以及广大受众对于事件本身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复旦投毒案作为突发的危机事件,它的报道理念、报道的方法和引导舆论的效果将会对今后报道此类新闻事件产生重要参考作用。本文从事件的特点入手,分析报道过程中一些媒体的做法,提出此类事件报道过程中应关注的当事人、受众、大学生的心理,并提出一些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20.
陈蓓 《青年记者》2009,(24):67-67
深度报道,提升着媒体的品牌效应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是对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进一步深入报道的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