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至18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2.
双差生是指学习上的后进生和品德上的行为偏差生。苏霍姆林斯基(下简称苏)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可见对差生的教育很难,对双差生的教育则是难上加难。但作为人民教师,有责任努力转化差生。如何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本人从教十余年,在工作中从未放弃对任何一个差生的教育,也未放弃任何一个转化差生的机会,下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曾有一位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在某杂志看到一篇某普通中学谈差生的转化的文章,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差生在哪儿?现在的差生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中等职业中学!差生的转化?中等职业学校最有发言权!情况确实是这样!伴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普高热报、教育费用不断上涨的现实,许多家长开始把孩子初中毕业后的目标锁定在普通高中,除非孩子学习成绩差,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必要的理论知识,适应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技能人才.其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也不同于大学教育,因此,构筑中职学生的基础能力,应该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知识的转化能力、人际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是中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办出中职学校水平和特色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简析差生心理障碍及其转化灌阳镇第二小学邓凤英所谓差生,就是指学校里的后进学生。差生虽然为数不多,但影响范围广,是教学的阻力之所在,因而不容忽视。差生在思想品德上或学习上的后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心理上一种特殊矛盾的反映。差...  相似文献   

6.
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好有劣,既有优生也有差生,学习好、品质好的学生每个教师和家长都喜爱,而对于学习差或品质差的学生是所有家长和教师都感到头痛的。所以差生的转化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李宜 《考试周刊》2014,(63):172-172
中等职业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学校,与普通中学有极大不同,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但要进行理论学习,还要动手实践,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本文通过对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从中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方法,进而提高中职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一般中学里,差生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不思学习,打架斗殴,乃至小偷小摸等违反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成国家的有用人才,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高素质的教师是转化差生的主要条件 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在学校进行的,而指导学生活动的是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老师起着主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表现为(1)学生的智力因素——理解、接受能力差;(2)非智力因素——没有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品德意识、纪律观念等比较淡漠,其中第二因素更为普遍。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已是大众教育,我们的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加强差生转化工作,而不是选择或淘汰学生。一、形成这类学生的原因1.社会原因(1)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严重毒害着学生,心理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和辩别能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更易误入歧途,极需要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0.
试论初中差生转化之对策广西师范大学秦素琼,刘滨差生以及由差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困扰学校德育工作、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很重要的因素,甚至会影响到同期发展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因此,校方、学生、家长对差生这一群体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希望能有一个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也取得了硕大的发展成果。在其取得巨大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个让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差生转化。这个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本人结合自身的工作教学经验,分析了差生形成的根源,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差生转化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差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生的形成立意,实现差生的转化,实际上差生并非智力上的差生,而是由非智力因素形成。只要教师转化教育观念,关心爱护学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差生也是会转化为优秀生的。  相似文献   

13.
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其特征也是多样的。虽然迄今为止,教育者对差生的概念和分类还有争议,但大多差生在学校中或表现为学习差,或表现为纪律筹,或二者兼有却是施教者公认的。笔者在工作中,尝试着把差生分类,重点抓退缩型和攻击型两类差生的转化,把“逐一推进”变为“逐类推进”效果比较明显。下面简单地谈一下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退缩型差生的表现及转化退缩型又叫“自我封闭型”、“内向型”等,虽然名称不一,但特征却是相同的。几乎每一位任课教师都  相似文献   

14.
邱锦军 《教师》2010,(33):76-76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经历过中考的失败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大多数在父母、老师眼中是差生,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自己是差生。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比较自卑,在学业上没有成就感,在语文学习方面内在动机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动机消退,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职业学生的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根据中职生喜欢活动这一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选用与语文修养和语文学习形式相关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并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 差生转化是学校教育的一大课题,也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差生是指那些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与教育者所设置的标准存在着较大差距的学生。差生的转化工作开展的好坏,是衡量学校教育成功与失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差生转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差生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减少差生,有效转化差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圆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问题。一、差生的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差生可以分为单差生和双差生,单差生又可分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又称学习困难学生)和纪律差的学生,双差生是指成绩或纪律都差的学生。本文的差生是指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差生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具有以下心理特点。1.缺少远大理想、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差生学习成绩低下,不百因为他们的智力水平低,而是由于他…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经历过中考的失败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大多数在父母、老师眼中是差生,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自己是差生.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比较自卑,在学业上没有成就感,在语文学习方面内在动机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动机消退,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职业学生的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根据中职生喜欢活动这一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选用与语文修养和语文学习形式相关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并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是的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显频繁,语言技能掌握也越显得十分重要。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当然,在我国英语学习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群体,其中的英语教学也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但是在中职的英语学习中,却存在着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不良现象。本文在阐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从教师的角色、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以及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对如何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一般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普遍较差,优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比例较大.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如何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便成为我们教师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本人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实行量化考核,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差生”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中不同类别的所谓"差生"情况和"差生"教育现状的反思,提出了以"服务学生"、"因材施教"为宗旨的"差生"教育方法和思考,希望能对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差生"教育这一领域有所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