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科学实践课”的思考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杨正川肖乐和跨世纪的思考我们进行了以下思考:1.进行科学教育是迎接21世纪的需要许多社会学家、教育家都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有忽略人文学科的唯科学主义倾向,而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即我们的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倾向进行了讨论,指出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科学的训练和科学的范式还没有建立,谈不上“主义”。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的近亲,实证主义虽在受到挑战,但仍有其合理成分。教育研究不是为了研究的研究,而是为了教育的研究,研究需要多种方法,多条途径,与实践的合作,既是教育改造的基本需要,也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卫红云 《生物学教学》2004,29(12):52-53
初中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传授学生生物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不仅成为一个“科学人”,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人”,即完整的、全面的人。生物学教学中可以渗透的人文教育有许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反思科学教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世纪我国科学教育存在三大问题:其一,唯科学主义的科学化观;其二,社会本位的科学教育观;其三,推崇“双基”的科学课程观。其原因是受西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我国传统化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影响。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必进科学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5.
在1923年中国学者所发起的"科玄论战"中,虽然没有多少生物学家的参与,但生物学的理论和知识却成了论战中争论的重要内容,科学派所提出的"科学人生观"几乎等同于"生物学人生观"。这一方面是因为生物学中的进化论和遗传学知识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生物学又涉及非常广泛的人生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具有科学主义倾向的科学派人士大都是进步主义进化观的赞成者。  相似文献   

6.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两种对立的哲学思潮 ,长期以来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就科学教育、科学精神及受科学主义影响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及受人文主义影响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融合及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 ,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 ,以求教于专家和同仁。一、“科学”与“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的必要性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 ,出现了将语文课上成纯粹演练语言文字的技能课的现象 :大量进行单调机械的填空、解词、造句、选择、改错、判断等练习 ,重逻辑分析 ,篇篇课文都要分段分层、概括段意、归纳中心……这样造成…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物学史与生物学家”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强调通过分散的知识点渗透科学史教育。完整的"生物学史与生物学家"校本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系统学习。系统学习旨在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学习的意义,使学习成为真正的有意义学习。生物学史教育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了科学家的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需要提供完整的"生物学史与生物学家"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8.
生物教学如何“减负增质”,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科学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其产生“内驱力”,从而产生刻苦钻研的自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争议越来越多.因为当前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倾向越发严重.相当多公立学校已成为赢利创收的工具。下一步,教育制度要怎样改革才能让民众真正满意?在1月12日召开的一次“教育制度改革:探索与反思”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诸宏启指出:任何制度背后都有一个伦理取向,  相似文献   

10.
1 教学内容分析 “安全用药”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第二章“用药和急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药物越来越多,药物中毒、滥用药物的现象也愈发严重。通过加强安全用药的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用药知识,从而更加关注健康、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精神     
科学是探索真理的活动。探索真理需要科学精神。教育要传播真理,也要发现真理。教育研究是要探索教育活动中的真理。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研究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什么是科学精神?几十年来,我国的理论研究中形成了两种模式。评论西方的东西时,先冠以“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等等定语,然后指出其这里“极端”“片面”,那里“企图”“妄想”。于是要“批倒批臭”,批得“体无完肤”,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评价自己的东西时,先冠以“唯物主义”、“马列主义”等桂冠,然后指出其“继承了”,“发扬了…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有的教师仅仅把文本当作载“道”的工具,简单化地处理文本;有的教师任意地解读文本,导致文本许多潜在的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得不到应有的开掘,“身入宝山,空手而返”:有的教师干脆让文本处于休眠状态,抛开文本而夸夸其谈,美其名日“百家讲坛”。因此有人指出:“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千方百计地从文本的创作背景中寻找政治原因、道德倾向,或者视文本为语言工具训练的材料,把一篇篇作品如屠夫卖肉般大卸八块,实在令人痛心。细想教材中的大部分选文,乃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文,其言语形式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情思,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初,语文“工具论”的提出是对语文教育政治化倾向的强力扭转。本来“语言”与“文学”并存的语文教育变成以“语言”统率“语文”的局面。决定语文教育整体发展的,是着眼于语言的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与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进行斗争,除了需要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大力普及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精神不仅要把科学精神作为灵魂和主线渗透、贯穿到知识的普及中去,同时,还需要坚持以下基本途径:引导群众参与科学实践;反思科学知识;熟悉科学发展史;推进教育改革;防范科学主义等。此外,普及科学精神还有一个社会环境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物学的复杂个体案例表明了常识个体观念的局限性。生物学哲学将反思集中在“生物学个体性”上,给出了种种生物学个体性标准,但看似差异的观点在形而上学上是同质的,它们在不同主题和层面共享了一套“束理论”。“生物学个体”由于本身就包着“个体”,这使得它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类,也使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最好将“什么是生物学个体性”这个问题表述为两个层面的问题:什么是个体?什么是生命?前者是形而上学问题,后者是科学问题。从根本上理解“个体”,需要深入形而上学,把握哲学脉络,在现代科学的新背景下处理个体与共相的关系这一经典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是以生物学事实和现象为基础,通过科学思维获得的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学习生物学概念时需要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支撑,事实和现象等信息的获取,需要用到观察、实验等基本的科学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科学概念,需要用到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建模等科学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同补性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中国传统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不包含人主义精神,加之排斥科学技术,致使中国教育至今留下人精神与科学精神严重不足的痕迹。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引进了科学教育,但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影响,强化了科学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分离和削弱了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在我们的教育中充分实现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同一而同补,发展教学工具的合理性,淡化工具主义倾向,加强人主义导向,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8.
在理性、科学、真理这些名词背后,科学主义课程给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科学主义课程借助科学话语的霸权,反映的是经过筛选的知识、福州的是柔性的“符号暴力”、实现的是社会再生产;科学主义课程是教育场域执行社会控制职能的主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生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生命成长不只是自然生命自然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精神生命的成长,而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则是精神生命成长的核心内涵。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是科学获知。目前,我国中学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形成,重分数成绩,轻精神成长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结果是知识增加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许多语文教育行为也被贴上形形色色的“人文主义”标签,由于打着改革的旗号,所以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中,最典型的是以语文的“人文”性来反对“科学”性。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文主义教育并不是排斥科学精神,相反,真正的人文主义教育更为注重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一、关于科学主义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兴起要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必须得从“科学主义”谈起。“科学主义”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成功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科学主义在18世纪的机械物质论、19世纪的孔德实证哲学和社会物理学、20世纪初叶的逻辑经验论中被推向极端。他们无限夸大科学方法的功效,无条件地把科学方法应用于所有学科,提出科学方法万能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例如,他们认为科学是对自然乃至社会规律的揭示;科学的实证、理性等方法可供其他学科借鉴;科学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必须以技术为中介,科学是推动文明进步和造福人类的源泉等。在科学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科技统治论”。科技统治论最早渊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技术决定论,其核心思想是:无限赞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