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以跨学科的视野阐释和分析中华龙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从生态适应的角度,纵向梳理了中华龙舟文化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华龙舟文化的起源、演变及传承等整个发展过程均是生态适应的结果。主要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3个维度,分析讨论了中华龙舟文化演变过程中的生态适应问题。研究认为:自然生态促进了中华龙舟文化区域性的演成,并赋予其地域性特征;社会生态促使中华龙舟文化服务于政治需要、社会教化和社会整合;而文化生态促进了中华龙舟文化与他文化的横向交流和融合。同时还认为,面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不断变化,当前及今后的中华龙舟文化都会通过不断的自我调适来适应所处生态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中华龙舟文化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对云南节日体育文化的生态特色进行分析.认为,节日体育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民俗节日为时间节点,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展现一个民族独特的自然生态及生产、生活实践的文化行为体系,具有浓烈的生态意向.云南节日体育的生态特点表现为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的模拟、对自然环境的积极顺应,以及对信仰意义的转换.对民族节日体育的生态学研究,有助于对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进行全方位把握.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它的兴起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走向生态美育由此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美育以生态审美观建构为核心,它可以实现生态美学多重话语资源的平等对话、沟通互补,最终达到融通化合。生态审美观建构应基于现代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中心论价值理念,体现多元互补原则,融通化合多重生态智慧,并要注意纠正生态主义的极端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扬州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述了生态文化的内涵,并从体制文化、认知文化、物态文化、心态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扬州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框架、指标体系。同时,将自然生态观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从决策管理、素质教育、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伦理道德等方面探索了扬州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其核心是如何影响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态系统有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在建设生态城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应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和继承人文景观,塑造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以造就城市景观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体现着人类对美的追求,蕴含着一种和谐、自然、恬淡的生活情趣。生态文化的表现形态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较为宽泛。生态文化建设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和步骤。由于长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生态体育城市"进行了引入与探讨,认为生态体育城市是生态体育、生态城市和体育城市三个上位概念的聚合.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契合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体育生态本源的回归,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幸福感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了融"生态体育资源"、"资源单位"、"体育治理"、"结果评价"、"制度建设"、"用户享用"于一体的基本分析模型.并指出主体的生态体育意识薄弱、体育内部生态的发展失衡、城市生态体育资源的不足等是制约生态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自然资源驱动、城市交通驱动、传统文化驱动、体育科技驱动的生态体育建设模式.并提出了"公众生态体育意识的培养"、"生态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体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建立与完善"、"畅通市民体育需求通道,搭建市民参与机制"等生态体育城市建设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双重效应。从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设生态科技文化有着急迫的现实必要性。文章在分析建设生态科技文化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科技文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视角看,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视角出发,意在指出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观以及宇宙观是民族生态文化演进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写入报告中。生态与文学的结缘,既是生态现状作为文学关注现实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学的审美情趣、批判质疑、济世救人的精神在生态领域的基本态度。人文力量与科技力量互动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把世界的绿色染遍每一个精神角落。值得称道的是,当今中国和世界上,已经召开过无数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力求把生态自然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为全面促进生态平衡和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四川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四川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生态具有历史传承性与移民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多民族性,并在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凸显。通过对四川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文化生态问题的分析,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提出其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注重文化活态保护,建立原住民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综合发展相结合;树立大文化产业概念,完善文化产业生态链,创新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重构城市景观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直接作用于土地之上学科,如何有效地从以审美为核心转向以环境生态和文化身份并重的新内涵,在新形式下发挥更为有益的作用,在当下尤为重要。在当前发展趋势下研究景观的形式与内容的深刻变化以及景观规划设计在生态和文化两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针对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使得人们重新思考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观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的美学观,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它以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本文结合对温州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现状的阐述,通过温州政府对生态文化建设的作为,具体分析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浙江农林大学顺应社会文明发展,积极建设适合时代需求的生态大学,在构建和谐生态大学与校园体育文化互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校区预先“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校园环境设计、生态体育景观的硬件建设、新型生态体育课程的创设、多元课外校园生态化体育活动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开始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逐渐被重视。这一环境下,开始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工作。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要依靠生态翻译理论的相关要求,针对源语当时所处的生态环境出发,不仅仅要分析字面含义,还要综合分析历史背景以及少数民族的有关文化习俗,多维度、全面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作用机理。基于此,本文主要以翻译研究中的生态学理论为关键,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以及生态功能进行探究,包括生态内在功能与外在功能。在少数民族文化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作用,保证建立有效的翻译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态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现今我国德育存在着低效性,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文化生态的认同不够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化生态与德育的关系,构建德育生态化之路.其基本路向应包括构建德育生态场、建立生态型师生关系、开展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为内容的"三生"德育活动、遵循理解型德育原则等,回归生活世界检验,形成德育生态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17.
新疆那达慕草原节体育赛事文化生态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和日趋多元化的变迁过程,面临竞技性日趋淡化、多民族文化冲击、文化适应性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应深刻挖掘那达慕体育赛事的文化内涵,加强体育赛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现体育赛事文化的适应与转型,建立和谐的体育赛事文化生态环境,政府与民间共谋体育赛事的发展,以促进新疆那达慕草原节体育赛事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中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城市生态位宽度模型和分异指数模型,测度分析该城市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天山北坡城市群中首位城市生态位宽度较大,多数城市综合生态位宽度偏小,两极分化明显. 综合生态位分异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区域发展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且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因子生态位宽度测度中,经济和公共服务因子生态位宽度差异最大,城市基础设施因子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小. 经济和公共服务因子、公平发展与人口增长因子生态位分异指数呈上升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因子反之.提出了天山北坡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脱贫攻坚带来的社会变革对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论文借用"耦合"这一概念,从整体性视角中观照了群众舞蹈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紧密联系,运用"文化—结构"的分析策略,从内在精神、行动主体和价值目标三个维度,诠释了群众舞蹈赋能乡村振兴背后的耦合机理;另一方面从互动机制角度,进行了群众舞蹈与乡村文化振兴耦合与互动机制的建...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现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优缺点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天水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9年的天水市城市生态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水市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为0.42,生态化程度为3级水平,三个子系统发展不平衡,环境子系统较好,而经济子系统薄弱.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制定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