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生态批评是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英美文学界的批评浪潮,通过把文学文本和生态环境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批评以其对现实问题分析的独特的视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成为一股充满活力的发展力量。本文介绍了生态批评的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认识并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乃至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域的文学精神和文学论争,必须首先回到其赖以生长的话语生态中来。话语生态是适于某种文学话语生长的文化条件及其潜在的规定性。20世纪是汉语文学的话语生态从打破平衡走向新的平衡的特殊的文学史期。及至80年代以降,汉语文学的话语生态经过多半个世纪的碰撞、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一个由古典语文、民间语文、公共话语和外来语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形态,大大扩展了汉语文学的意义疆域。话语生态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提请当代汉语文学的写作、批评和研究者,回到当下的话语生态中来,将各种话语生态因素自觉转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人话语,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汉语文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态文学的价值观念存在一些误区,可从三方面进行新的建构:科学理性的生态伦理责任,人文精神与自然伦理的融合,和谐生态文明的精神旨求.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学是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学形态。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反思型文学,生态文学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些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抒写伤感警世的文明哀歌、激发回归自然的生态情怀、歌颂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呼唤利乐众生的生命意识和展现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景五个方面。生态文学的审美价值,使它超...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生态文学书写主要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与“生态理想”三个向度展开。首先,自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游牧民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逐渐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冲击,致使森林、草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集中表现为森林萎缩、草原退化、滥捕滥猎、物种衰减等。其次,随着现代社会中自然、神性等逐渐被祛魅,人类精神世界、心灵世界均遭遇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在黑鹤笔下主要表现为对动物生命的冷漠放逐、对消费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狂热追逐等。最后,黑鹤认为人类应秉持生态整体观念,同时与自然世界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惩罚”和“教训”而非一味用“爱”或“信仰”来拯救失范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生态意识是随着地球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逐渐得以建立和强化的,生态文明的提出凸现了对以往文明发展的纠偏和补救,生态文学是生态问题在文学视野里的投射和焦虑。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哲学和自然写作的交互影响下,建立起新型的生态叙事话语,创生了生态主题写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代中国文坛,生态文学书写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向,它们分别以"信仰、""忧患、""拯救"为中心词,通过个案分析,我们可以把握此一写作主题的创生方向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7.
张霞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2):76-77,112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近年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广泛的传播,它把文学批评放到生态环境这一背景之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评论视角,也体现了文学研究领域内生态意识的觉醒.本文主要探讨生态批评这一理论形成的原因,意义以及近年在我国文学批评界所取得的一些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在形成的知识领域,它从文学和美学的立场去表现、阐释现实中的生态现象,可能开辟一种新的生态视野、建立一种新的诗学思考方式,从而去进一步发现生命的秘密和生存的意义,也进一步去发现生态文学的情感空间与审美意向。生态文学作为知识领域,处于生态现象的理性认知和生态伦理行为即生态理性与意志实践之间,它主要是生态现象的情感表现,突出着文学形式的审美特征,也突出着生态生存的审美品质。生态文学现象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倾向,构成了生态文学现象中历史的神秘性。生态繁衍衰亡给人类造成的不安与思考,在生态文学现象中构成了人类命运与终极存在之间的秘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发展,都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了不懈探索和伟大设想.在推动社会变革的依靠力量方面,两者对社会发展的依靠主体、运动和组织形式、道德和精神的力量作用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探索.毛泽东社会发展理论更加注重群众的力量,注重群众的组织形式和精神改造;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注重精英阶层和先进分子的带领作用,强调和平的组织形式和精神改造.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深刻内涵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而且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实践与科学、和谐与公正、持续与发展的特征。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特征以及重要意义基础上,更好地探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彩,反抗性强而著称于世。由于苗族居住的环境比较险恶,对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切身的感受。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苗族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意识,几乎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苗族民间生态意识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严谨、科学的思想体系,并且有别于西方和中国传统的生态人类学理论。但是,在自然生态普遍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每况愈下的今天,发掘、整理和利用苗族民间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体育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之一。从生态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对体育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作用和“体育生态危机”与“体育生态革命”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体育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先导,而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树立生态哲学的世界观,以生态伦理学理论为方法、生态道德为途径,加大体育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促进体育自然生态建设和体育绿色技术建设,通过政府行为和社会的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14.
人地关系紧张、人地系统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 ,生态威胁正在上升成为全球最大的安全威胁 .为此 ,地球村的人们应该从伦理道德与生态的角度 ,建构科学的生态伦理观 ,以之来匡正自己的观念、行为 ,促进人地系统的优化 .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协同共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独具特色,盱眙的自然生态、文化基础条件得天独厚.在自然遗址与文化遗产相互交融的生态中、在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基于精神旅行的文化消费形态,构成乡村生态与生态城市、自然生态与人的精神世界、城市文化与形象营销的耦合关联.盱眙要依托生态文化发展“五色循环互动机制”,建设乡村、户外、博物、科普旅游等新兴业态,从而提出淮河生态文化实验区主题培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购买的西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西部发展中,应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互动发展模式,通过实行“生态购买”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购买的市场激励机制、投资融资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保障制裁机制,实现区域制度与政策、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走市场化的生态建设产业化道路,实现生态建设企业化、金融化等政策;通过实施生态购买工程,“以土地换环境”,使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生态购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结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道路;通过生态建设致富,最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生态体育城市"进行了引入与探讨,认为生态体育城市是生态体育、生态城市和体育城市三个上位概念的聚合.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契合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体育生态本源的回归,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幸福感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了融"生态体育资源"、"资源单位"、"体育治理"、"结果评价"、"制度建设"、"用户享用"于一体的基本分析模型.并指出主体的生态体育意识薄弱、体育内部生态的发展失衡、城市生态体育资源的不足等是制约生态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自然资源驱动、城市交通驱动、传统文化驱动、体育科技驱动的生态体育建设模式.并提出了"公众生态体育意识的培养"、"生态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体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建立与完善"、"畅通市民体育需求通道,搭建市民参与机制"等生态体育城市建设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美的觉识和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美的生态环境 ,需要认识美、爱护美和创造美。但如何觉识美和实现美却需要长期艰苦的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美不是个别而是整体。生态美就是整体美、系统美、结构美、和谐美、生命与环境的统一美。它凝聚着人类的全部劳动和智慧。不论何种美都需要培养、发现和创造。美是多方面的 ,有自然环境美、社会文明美、文化艺术美、情感心灵美 ,它们共同构成美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人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创建一个光明温馨、祥和美丽的生态世界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以跨学科的视野阐释和分析中华龙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从生态适应的角度,纵向梳理了中华龙舟文化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华龙舟文化的起源、演变及传承等整个发展过程均是生态适应的结果。主要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3个维度,分析讨论了中华龙舟文化演变过程中的生态适应问题。研究认为:自然生态促进了中华龙舟文化区域性的演成,并赋予其地域性特征;社会生态促使中华龙舟文化服务于政治需要、社会教化和社会整合;而文化生态促进了中华龙舟文化与他文化的横向交流和融合。同时还认为,面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不断变化,当前及今后的中华龙舟文化都会通过不断的自我调适来适应所处生态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中华龙舟文化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体育旅游已成为目前世界上颇为流行的一种旅游,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社会经济条件。首先阐述了生态体育旅游兴起的背景,然后分析了其概念和特点,最后提出了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