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颖 《新闻前哨》2002,(7):32-33
广播的传统特性包括可听性、及时性、通俗性等,在广播的所有特性中,可听性是根本,是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听众对广播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可听性的标准也在改变。以前,广播是公众获取党的方针、国家政策的主要渠道;现在,公众听广播希望获取各种信息,欣赏、娱乐和休闲。为适应听众新的需求,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作不断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到:一、增强节目的可听性1、从“面面俱到”到“量身定做”。必须注重开发个性化的贴身服务项目,以特色鲜明的节目,稳住目标听众群体,并争取把“非注意力”听众变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强化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可听,而且要能够引起听众的视觉联想,形成广播新闻的视觉印象,这是对广播新闻可听性的要求。为此,广播要充分运用现场描写、细节刻画、音乐和现场音响的配合、新闻节目板块设置的创新等所有广播能够调动的表现元素,通过可听性的视觉延展,促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原本平面和线性的声音符号立体化、视觉化,更加生动地传达给听众,让听众通过听广播新闻也能有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3.
所谓可听性,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听众对广播新闻的注意,当然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但广播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在节目形式上进行适当处理,照般照抄报纸新闻稿的写作、处理方法,就会抹煞广播的特性,降低节目的可听性。增强可听性,首先应发挥广播新闻节目“声音”的优势,以声取胜,先声夺人。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  相似文献   

4.
茹红 《中国广播》2010,(2):42-43
“三贴近”原则是广播电视实践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广播作为一种听觉文化,其“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便是可听性。具有可听性,才能真正提升广播的生命力。本文结合厦门经济交通广播的特色,从广播与听众的关系、广播报道的着力点及节目的服务性与实用性功能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广播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5.
金陵之声电台刚刚度过她的五周岁生日,正进入第六个年头.在新的一年里,金陵台在广播内容上要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祖国大陆的真实情况和海峡两岸形势,更加贴近台湾同胞的思想实际,在形式上要更生动活泼,进一步办好主持人节目和板块节目,增加可听性,吸引更多的台湾听众。首先,要把新闻节目办成既有广度(信息量多)又有深度(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解疑释惑)的一个节目。  相似文献   

6.
广播可以全天直播,随时滚动播出,可以记者连线报道、听众热线互动,这些是报纸、电视难以达到的.广播有着覆盖广、传播快的优势,靠口耳相传的信息很快就能不胫而走.然而,广播主要是靠声音来传播信息的,我们也不能忽视广播自身固有的一些弱点.如何增强广播的生命力,使广播从弱势变为强势,这就要我们在提高节目的可听性上多下点工夫.  相似文献   

7.
广播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人们从听广播中可以了解到国内外大事,可以从选择喜爱的节目中得到享受和乐趣。由此广播语言自然成了联系广播与听众的纽带。广播语言运用的标准与否,通俗与否直接影响着收听率。 要增强广播的可听性,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用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以增强广播的可听性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8.
林椰 《视听纵横》2010,(3):116-117
广播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听众是通过耳朵来获取信息的。正因如此,"可听性"成为衡量一档广播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广播对农节目和其他类型的广播节目相比,它的"可听性"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既包括节目形式活泼多样  相似文献   

9.
节目质量是广播的生命。提高节目质量,多出精品,是建设一流广播的基本要求和永恒主题。 但是,经济报道的枯燥无味,可听性差,仍是目前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问题。如何使广播经济报道办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以适应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听众的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第一,综合性板块节目与对象性节目的关系。对于较大群体的听众,比如农民、工人、青年、解放军等,只有综合性的板块节目是不够的,还应考虑开办对象性节目,来满足他们的收听欲望。因此,我认为综合性的广播电台应该既有板块节目也有对象性节目,才能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听众的要求,改革才顺乎民意,才能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第二,服务性节目与教育性节目的关系。我们的广播是社会主义的广播,除了服务、娱乐等功能外,它的教育功能也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应当恢复和加强理论节目的宣传,从整体上增强节目力度,使广播事业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提高热线电话节目的品位司徒彬近年来,各级电台都普遍运用热线电话做节目,有热线点歌、热线讨论、热线咨询、热线投诉、热线报新闻或跨地域性的电话联播等,使广播节目生动活泼,大大拉近了广播与听众的距离,增强了亲切感和可听性,并适应听众求快、求新、求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中国对外广播工作者《今日西藏》节目的主持人,我深深懂得:节目质量是节目的生命,也是对外广播的生命力之所在。提高节目质量,多出精品,使节目得到外国听众的喜爱,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西藏,这是我创办对印度广播的印地语《今日西藏》节目所梦寐以求的。根据我主持《今日西藏》节目的体会,要多出精品,提高节目质量,还必须从听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刻把听众放在心里,应有很强的受众意识。我们办节目,如何从我们听众的需要、愿望出发,从听众的接受水平和收听习惯出发,以及如何从听众的反馈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并尽可能多让听…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些变化既给我国的广播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广播新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再加上电视节目越来越好看。报纸的版面越办越活,广播新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广播新闻要摆脱这些困境,只有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可听性,才能真正吸引听众,赢得听众,才能保持其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所谓可听性,就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杨秀云 《视听界》2012,(3):118-119
乡镇广播自办节目是农村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办好节目的关键是做到“三贴近”。一、节目内容新鲜灵活,增强可听性乡镇广播自办节目受设备、人力、资金等的影响,每档广播节目一般都是一人完成采、编、播。  相似文献   

15.
电视节目以其声像并茂的双重效果,满足了人们的视听愿望,这就形成了对广播的巨大冲击。但是,广播经济方便、广泛快捷、信息量大随时随地都能够收听,也决定了它仍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大众传播形式。广播节目作为以文字语言、音响、音乐等声音为载体的语言艺术,其作用的发挥完全依赖于人的听觉。因此,要适应听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关键是要提高广播节目质量,增强节目的可听性,使人愿意听,并能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广播节目的可听性,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1.立意要新,思想要深 广播语…  相似文献   

16.
沈颖 《视听界》2013,(1):117-1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的加速、亚健康人群的膨胀,健康养生话题从没像今天这么热过。广播中的医学科普访谈是最早的健康节目形态,一条热线将专家与听众、专家与患者联系起来,患者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话、书信向专家咨询。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没有可听性,医学科普节目很容易走入“电台看病”的怪圈。曾经有主持人拿着听众的检查报告到医院找专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级电台都普遍运用热线电话做节目,有热线点歌、热线讨论、热线咨询、热线投诉、热线报新闻或跨地域性的电话联播等,使广播节目更生动活泼,大大拉近了广播与听众的距离,增强了亲切感和可听性,并适应听众求快、求新、求真的要求,受到听众的欢迎。如何使热线电话节目常办常新,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一、热线电话节目的设置,要根据内容而定广播热线是一种广泛吸纳受众参与的开放性节目,成为广大听众最方便、最迅速地进行交流和传播的工具,已深深地扎根于群众生活中,为听众喜闻乐见。江门市台山电台的电话节目"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央电台文艺之声对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专访节目为例,探讨了广播在做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时,可以利用哪些方法来提高节目的可听性,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节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张文彬 《新闻窗》2008,(4):69-69
一家饭店受不受顾客的欢迎,有没有特色菜和菜的味道如何至关重要。同样,一家电台受不受听众的欢迎,有没有特色节目、栏目,节目的可听性强不强也至关重要。因此,广播节目一定要充分发挥广播自身的优势,突出其不同于报纸、电视等媒体的特色,让听众能听下去、喜欢听。  相似文献   

20.
要准确地为广播社教节目进行定位和分类,单靠广播学自身的理论足难以做到的,我们必须借助于其他基础学科去分析论证,才能取得社会公认的标准。在这里,我们想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广播社教节目的内涵与本质,为它准确地定性;用逻辑学的观点去分析广播社教节目的处延与范围,为它科学地分类;用美学的观点去审视广播社教节目的形态与形式,准确地把握它的表现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