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霉词儿”,是指陈旧的、发了霉的、散发着封建气味的词儿。提出将其逐出版面,是因为它们不时出现在报刊上(包括广播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且举几例:一位同志去给晚年患病、视力不好的毛泽东读讲古典诗词,刊物上说此乃“侍讲学士”。一位领导去居民楼检查施工质量,为自己分管的工作出现问题作自我批评,报道中说这是下“罪己诏”。一本写周恩来生平的传记,书名干脆取为《周恩来的宰相生涯》。  相似文献   

2.
一位同行介绍经验说:“捉鱼不必都到河里去,可以到捕捞船上等,也可以到市场上买,省心省力省功夫,何乐而不为?”并说他哪篇头条是从某份材料里抠出来的,哪组深度报道是综合别的十多家报纸出来的……他发明一个词儿,叫:“网中捞鱼”。  相似文献   

3.
网中捞鱼不足法方群听一位同行介绍经验,说:“捉鱼不必都到河里去,可以到捕捞船上等,也可以到市场上买,省心省力省功夫,何乐而不为了”他说他哪篇头条是从某份材料里抠出来的,哪组深度报道是综合别的十多家报纸出来的……他发明一个词儿,叫:“网中捞鱼”。听毕,...  相似文献   

4.
目前报刊上流行着一个时髦的词儿,叫做“透明度”。诸如“提高政治决策透明度”、“选拔干部加强透明度”、“经营收支要讲透明度”等等。不知道“透明度”这词儿的发明权属于谁,它的对立面大概是指“模糊度”。有时候,在遣字造句中只有用具有“模糊度”的词儿来表达才能体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模糊度一强,往往有掩盖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嫌,使人分不清是褒扬还是贬斥,也看不清是事物的正面还是反面,不可捉摸,不知所云。这可以说,是新闻载体舆论工具的一个诱点。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新闻传播媒介中,常出现“发赃”这个词儿,报道某公安机关召开“发赃大会”,向“受害者发还赃物”等等。据说,“发赃”这个词已经在社会上沿用了好多年。查阅词典,“赃物”这个词的注脚是“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我认为,使用“赃物”这个词时总离不开它所依附的对象,即违法犯罪分子。严格地说,“赃物”仅仅是对犯罪分子而言的。例如,某骑车人被窃一辆自行车后报告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刊物上常引用“知识爆炸”一词,现在有人说,这个词儿应为“知识激增”。提出这个看法的人,是华中工学院名誉院长朱九思。现将1986年1月20日《文汇报》上所登朱九思先生谈话原文转载如下,以供研讨。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关于电视包装,说的很多,做的更多。进入90年代,尤其是各省级电视台普遍上星以后,电视大战,愈演愈烈。当观众可以自由地选择电视频道时,电视台的形象就会直接影响收视率。于是,“包装”这个商味十足的词儿一度成了让“电视”光亮一些的“万金油”。但是,塑造电视台形象并不是简单地“包一下”,我们要努力去做的应该是挖掘、展现电视台与众不同的频道特色和让人回味无穷的神韵,只有树立鲜明、完整、独特的电视频道形象,才能形成强大的电视形象力,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多一件克敌制胜的利器。一、电视台形象设计的指导原则究竟应该给观众呈现一种什么面目  相似文献   

9.
汉语同音字多,未必是好事,电话通知“全部来”,听成“全不来”,满拧。也巧,几天内收到三封信,都有一个词儿:捅娄子,但写法不同。一位文化界的老友写的是:“此间会议,领导又说千重要万重要,不捅楼子最重要”作“楼子”;一位报界编辑写的是:“老总告诫,谁捅漏子,谁负责”作“漏子”;一位期刊编辑写的是:“言论栏目难办,怕捅娄子也”作“娄子”———那么,到底是“楼子”“漏子”,还是“娄子”?便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倒是都作“娄子”,《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却作“捅漏子”,并特意加…  相似文献   

10.
外国并无“新闻漫画”一说,这词儿是由我国首先提出,近年来才流行起来的。所谓“新闻漫画”,顾名思义,自然指的是反映新闻动态或事件的漫画。其实,在讲究新闻性的外国报刊上,有许多漫画也是“新闻漫画”。日本所说的“时事漫画”,也就是“新闻漫画”,因“新闻”和“时事”毕竟具有共同的内涵。五、六十年代时,在我国书报中,也常见“时事漫画”一词;在本世纪初,我国刊物上已出现“时局图”,与后来所说的“时事漫画”或“新闻漫画”的含义相似。而美英报刊所发表的“社论漫画”(Editorial Cartoon),尽管表达了形形色色的政治观点,内容题材也相当广泛,但大都作为新闻印刷媒介传播信息的形式之一,故亦可视为“新闻漫画”的别称。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里,有些报刊互相转载、摘登为古人封“家”的文章,说《苏东坡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孔子是一位音乐家》,甚至说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种为古人封“家”加冠的作法有何必要? 古代名家,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已为人所公认。“术业有专攻”,有专才有“家”。一  相似文献   

12.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13.
说“转产”     
说“转产”阎玉才“转产”这个词,木是企业方面常用的名词,现在有人把它转用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去了。一次开会,碰见一位原来的同行。我说好久没有在报纸上见到你的大作了,干什么去了?他答道:“现在‘转产’了,正忙于搞开发(经商)。”在闲聊中,我才知道,我们同时...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一南京旧友来并,我说你离上海近,去“世博”了吗?他说那不是“世博”,简直就是“肉博”。饭桌上另一位太原友人说,凡是从“世博”回来的,没有不后悔的!你后悔吗?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没有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6,(4)
评“新闻走穴”■文/丁夫“走穴”这词儿出现在报刊上、流行语上,约摸始于八十年代。先有歌星“走穴”,影视明星“走穴”,后来,一些为明星们捧场的新闻记者,看得眼热,也“走”了起来。“新闻走穴”,发源于北京,现已流播全国大中城市,颇有点汉代《城中谣》所歌的...  相似文献   

16.
一位青年作家跟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在赴美考察之前,某晚报记者写了一篇千余字的访问记,竟有三处不妥和失实,弄得他很难堪。第一处是说这位作家是“寻根派”文学的“首领”,他深表反感。且不去考证当代中国文坛到  相似文献   

17.
"残缺美"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有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在一些美学论著、特别是在一些普及美学常识的文章中出现。笔者就不止一次地看到该类文章不约而同地举出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作为有力地例证 :一位打扮入时、英俊潇洒的小伙子挽着结识不久的俏丽女友去逛商店 ,在给女友殷勤购买了穿戴物品及饰品后 ,小伙子为显示自己的艺术雅趣 ,携女友来到工艺美术品专柜 ,让售货员小组取一尊维纳斯雕像来。当售货员将维纳斯雕像放在柜台上 ,小伙子却不满意地说 :“怎么是个缺胳膊的残次品?请换一尊四肢健全的正品来!”售货员小姐微笑着解释说 :“她的名字就叫‘断臂维纳斯…  相似文献   

18.
等你不在老地方──一个“东方时空杯”征文介入者的旁观描述王学锋主持人该属于哪个范畴我至今也搞不清。岗位?职业?阶层?人种?开大会报幕的?婚礼上喊“四入洞房”的?还是深山古刹的和尚堆儿里领头的?据训诂学者说,这个词儿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又据英语爱好者说...  相似文献   

19.
一位青年作家跟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在赴美考察之前,某晚报记者写了一篇千余字的访问记,竟有三处不妥和失实,弄得他很难堪。第一处是说这位作家是“寻根派”文学的“首领”,他深表反感。且不去考证当代中国文坛到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候,一位领导同志去审看由新闻单位参加主办的一项图片展览的预展,站在一幅照片前仔细观看起来。这幅照片画面上是一些参观者正在听讲解员解说和记笔记。照片的文字说明却是参观者们正在说什么什么,是一番表态的话。这位领导同志看了以后笑了起来。说,文字说明中“他们说”的那套表态的议论,是不真实的。我看他们并没有在说,而是在记。这个“他们说”,显然是你们给加上去的,是你们记者、编辑说的。这是新闻报道的任意性。你们需要人家说什么,就写人家怎么说。你们的文字报道中也常有这种毛病。这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