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雨缙 《文教资料》2012,(31):23-24
作为意象派代表诗人和翻译家的庞德于1915年出版了轰动西方文坛的《华夏集》。本文将翻译目的论作为研究视角,对庞德《华夏集》中的选材、编排和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庞德的《华夏集》是结合时代背景,为了改革当时诗歌风格的译作。  相似文献   

2.
庞德是二十世纪初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在1912年发起“意象派”并推行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主张。在接触并翻译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后,庞德将其归纳成集,也就是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在创作《华夏集》过程中,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后期的创作中对诗歌语言、表现手法等均做了大胆的创新。而这种影响在《华夏集》中已初露端倪。本文试通过分析《华夏集》的艺术特点,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吴雨缙 《文教资料》2013,(13):20-21
在翻译活动中,最重要就是活动的主体,即译者。但是从古到今,特别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译者的地位从属于原作者甚至原作品。在翻译《华夏集》时,庞德为了达到理想的诗歌翻译效果,在翻译手法上,大胆采用了英语读者不熟悉的类似汉语语法结构的句法及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抒情方式处理汉语诗歌英译。本文以翻译家韦努蒂译者的显性为理论支持,从译者的显性分析庞德《华夏集》中意象和句子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改写理论为研究视角,将庞德的汉诗英译集《华夏集》置于其所产生的时代及文学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改写理论的两大因素———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庞德的翻译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认为《华夏集》不能片面被视为一部"不忠"的译作,而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两大因素共同促成的一部改写作品,《华夏集》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功用,已大大超出讨论译作本身忠实与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艾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对西方英文诗歌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是一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其翻译思想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本文在解构主义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庞德的译作《华夏集》,着重探讨其创造性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庞德的意象主义与其译诗《华夏集》的关系.认为1915年庞德的译诗《华夏集》出版,中国古诗由此进入英语诗歌,其鲜明的意象元素为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进一步提供了实践支撑,为意象主义添加了营养及活力.  相似文献   

7.
邹利民  王静 《文教资料》2009,(12):15-17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活动,本文以庞德的译作《华夏集》为案例,探讨了互文符号的翻译。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互文性对诗歌的理解、翻译和文化传递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译者.一方面要识别原文本中的各种互文关系,另一方面要将他们合理移植到目标文本中,以实现诗歌翻译的互文等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一直都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诗学是文艺批评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中的诗学规范和译者个人的诗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庞德《华夏集》中的一首译诗《江上别》为个案,分析总结出译者诗学上中国化?语言上现代化和文化上淡化的翻译策略,结合庞德时代的诗学规范以及他本人的诗学追求,探究他作出以上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认为庞德在不懂汉语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要比他懂汉语时所翻译的诗歌好,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者们青睐《华夏集》而冷落他翻译的《诗经》。本文从读者阅读的审美活动角度分析庞译《诗经》对明喻的处理,认为庞译《诗经》中明喻的本、喻体虽然在语义层次上忠实于原诗,但译诗读者在原诗的预设文本结构之外。其阅读活动虽然有别于原诗的阅读活动,但又源于原诗语言之中。就明喻的处理而言,庞译《诗经》是较成功的译作。  相似文献   

11.
“忠实”翻译观一直被奉为译界的金科玉律,但文学翻译是一种涉及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主体等多种因素的跨文化转换活动,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庞德的译作《华夏集》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译界学者对其中的误读误译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接受美学关于作品与读者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为文学翻译研究开创了崭新的视角,更为探讨司空见惯的误读误译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出发,切斯特曼提出了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及其对应的伦理价值观。但他的研究并不能真正帮助译者走出责任选择的困境。陈志杰和吕俊两名学者沿着他的思路进行探索,提出了译者责任选择的四项原则。本文以此为参照,分析了庞德在《华夏集》中所做的责任选择,从而肯定了庞德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翻译家。,作为诗人兼翻译家,1915年庞德发表了一本名为《华夏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本。作为意象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庞德推崇突出意象,注重呈现事物而不妄加评论的新诗风格。巧合的是,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与自己意象主义的契合点。因此,他将中国古诗翻译和英语诗歌创作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并且对当时意象派诗歌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雨缙 《海外英语》2013,(15):179-181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翻译家。,作为诗人兼翻译家,1915年庞德发表了一本名为《华夏集》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本。作为意象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庞德推崇突出意象,注重呈现事物而不妄加评论的新诗风格。巧合的是,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与自己意象主义的契合点。因此,他将中国古诗翻译和英语诗歌创作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并且对当时意象派诗歌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埃兹拉·庞德集诗人、翻译家、批评家三重身份于一身,然而学界关于其身份认同对他翻译观的影响却少有讨论。倘若从庞德的文论以及他翻译的《华夏集》进行考察,可发现不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共同塑造了庞德的翻译观。具体而论,作为诗人的庞德关注诗的核心要素,提出了语言能量观;作为翻译家的庞德用语言能量取代意义作为翻译的本体;作为批评家的庞德则在历史意识与创新意识下重新审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利用翻译来革新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6.
庞德的《华夏集》是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庞德是一位中国文化传播者,作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他的创作深受中国文化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华夏集》中的误译现象已被中外学者进行过多重维度的解读。本文以该译作中的李白诗歌为研究对象,从西方化的解读思维和西方化的诗歌技巧两方面剖析了译者庞德在理解和再现李白时的西方化视角,并对由此产生的误译问题进行了辩证探讨,认为李白诗歌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庞德的"西方化"翻译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本着“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庞德在《华夏集》的翻译中创造性地使用了特殊留空与特殊空行等诗歌印刷版式,同时首次使用了“首语重复结构”等现代主义诗歌技法,极大丰富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实现了对美国诗歌写作技法’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诗运动,对后世的诗人与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萌芽月刊》是革命文学的策源地之一,也是"左联"机关刊物之一,是1930年代鲁迅与新月派交锋的主战场。鲁迅的许多战斗名篇都发表于《萌芽》,他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文艺理论见解和翻译也见诸于《萌芽》,《萌芽》因鲁迅的加盟而灼灼其华,熠熠生光。  相似文献   

20.
《佛说华手经》由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诏翻译,经中存留了当时的一些口语词和俗语词,语言生动,是研究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通过参考《汉语大词典》,选取《佛说华手经》中的一些疑难词语进行考释,希望能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大型辞书的编纂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