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认知修辞学是从认知角度研究的崭新的修辞学。修辞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培养学生修辞建构和话语理解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交际中,对语境的正确认知直接影响着话语理解的效果。作者从认知的角度深化了语境的定义,接着阐述了对修辞话语理解的过程就是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不断补充和扩大认知语境,然后受话者根据关联的准则推导和确定话语意义的过程。并在结论中做出了理解过程中认知语境动态的扩大过程图示,便于教师在修辞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认知语境中明白话语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语境对修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境对修辞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性语境要求表达和理解应注意上下文语境的修辞特点;场景语境要求表达者根据场景的特点来选择修辞方式,接受者应根据场景的特点来判断对方话语的修辞特点,理解对方话语的内容;背景语境要求理解经过修辞加工的语言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认知语境要求理解经过修辞加工的语言要注意认知主体的认知特点,体会其语言的修辞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理联想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既制约着说写者的编码活动。也制约着听读者的解码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同音联想,这在修辞方面就是谐音手法,在文化方面就是谐音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社会心理修辞学认为,从言语毛坯到修辞文本的形成过程是修辞者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的修辞行为受社会心理的影响,修辞过程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修辞需要切合并能动地利用社会心理。修辞者在建构话语时,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人们在理解话语时,也会析出修辞者话语中所浸润的社会心理成分,话语的理解也应该考虑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翼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2):11-14
根据关联理论和图示理论的观点,可从作者对英诗意象的理解多方面探讨英语诗歌中的意象选择问题。意象一方面制约着英诗话语的生成,另一方面也制约着读者对话语的理解。成功的语篇交际依靠双方对意象的恰当选择。读者可通过意象表现来激活头脑中的图式模式,进行演绎推理,感觉和体验是人的情感世界,从而领略诗的表现意境和语境含义。  相似文献   

6.
曾容 《文教资料》2009,(10):42-44
语境对修辞交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语境的定义我们经历了从具体语境学到认知语境学。从认知的观点来看,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是交际者对言语环境信息的知觉、判断、分析、加工的过程。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深化了对语境的定义,并从修辞交际中的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这两个方面论述了语境认知对修辞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视角在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视角是言说者观察世界的立场、态度或窗口,视角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话语的各个层面。视角化实际是言说者根据交际目的对认知对象再语境化的结果,制约着日常话语和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它关注使用语言的人(包括说写者和听读者),关注语言使用中的种种有关因素,特别是对话语理解中的全新理解模式:示意——推理。从说写角度看,交际是一种示意过程,而听读者角度,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毫无疑问,交际需要双方共有知识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论非自足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话语为载体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致使听读者因缺少某些必要前提而无法正确解码的语境,称为非自足语境。根据条件,非自足语境可分时限语境、地限语境、文限语境、人限语境、戏台语境、加密语境。所谓适应语境,应该是根据听读者的情况,自觉地主动地创设自足语境。灵活控制语境,可以使修辞活动出现异彩纷呈、各具其妙的景象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中专德育话语存在普遍的失当低效问题,要扭转这一局面,德育话语应遵循"五性"(适用性、对话性、时效性、修辞性、主体间性)原则,探索行之有效的"如何说学生才肯听,如何听学生才愿说"的德育话语策略,使德育话语能体现时代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关注话语修辞语境,变控制、强制为交流对话,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以建构有效的大中专德育话语。  相似文献   

11.
语境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简单说就是言语所处的环境,它在语篇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两种:解释作用和制约作用.语境的解释作用是指语境为某一语篇的理解提供解释.其主要表现有:(1)确定指示词的所指;(2)推导话语含义;(3)识别隐喻、反复、反语等修辞手段.语境的限制作用是指语境对某一语言单位在语篇中的意义的选择和确定所起的限制作用.其主要表现有:(1)推导语境意义;(2)排除歧义;(3)消除意义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12.
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研究可以从表达者和接受者两种不同的立场来展开。区分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有利于深化对认识交际活动的认识。表达语境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接受语境是阐释学与阅读学的研究对象。语境在阐释学中的比修辞学中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值得进一步去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语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境和语篇衔接理论框架之下,从语境的分类和语境线索两个方面对近几年NEMT阅读理解题中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的题目进行分析,为一线的中学英语教师提出阅读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语境与语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运动性和层级性。语境与语篇是一对孪生体,它们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且互为前提。没有语境就不会产生语篇,而语篇又是语境存在的载体。语篇生成者生成的语篇只有符合语篇,,言语交际才会成功,而语篇接受者对语篇的理解也必须依赖语境。语境的生成和理解在同一言语行为中是互动的、互相制约的。  相似文献   

15.
语境是读者理解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语境下,语言文字才有其功能意义,也只有立足语境下的阅读理解,才有可能将文本意义和理解意义统一起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语境策略有多种,如联系上下文语境、阅读情景语境、补充背景语境、识别文体语境和拓展文化语境等。掌握了一定的语境策略,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语境长期以来是语用学及其他语言使用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回顾在不同领域关于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研究,可以发现动态地理解语境对于话语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语境进行了解,可以有助于他们对于无论是文本语言还是话语语言都能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17.
拈连是基于语境的临时活用。语境支撑和超常搭配是构成拈连的基本要素。比喻可以为拈连提供语境支撑,因此比喻和基于比喻的拈连就有可能出现形式上的重合。超常搭配的发生与否,为具体语料的归类提供了依据。从比喻到基于拈连的比喻,比喻的原型构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缩,其本质是比喻构式对语境的自我适应和调整。  相似文献   

18.
Rhetoric and literary criticis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rhetoric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ntains commonplaces which both justify and obscure policy. An adequate critical response to such discourse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two prevailing argumentative forms. The arguments are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Vietnam, but their use in a variety of interventions, incursions, and wars since then makes them more than an historical curiosity. This essay seeks the ground of foreign policy rhetoric as well as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wherein this ground is defined and made to appear natural.  相似文献   

19.
酌情善断以适境--浅论翻译与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实质是语际间意义的对应转换,而意义是由语境决定的。语境由“言辞语境”和“言辞外 语境”组成。言辞语境有句级语境和语篇语境,言辞外语境有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翻译实际上就是译 者把握原文语句赖以产生的语境,领会原文的意义,选择恰当得体的表达方式表达语境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陆羽在《茶经》中实施了意指概念和接合实践两种修辞策略,他提出了"经""嘉""精""俭""洁"等意指概念,并通过接合实践,搭造了儒学话语阐释框架,赋予意指概念丰富的儒学内涵。《茶经》通过话语修辞建构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很快就得到了中国主流社会和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并一跃成为流行中国茶界的主流话语,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今天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茶经》所传递的茶文化理念仍然得到人们的尊奉与认可,这不能不归功于陆羽卓有成效的修辞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